在2008年和2016年这两轮货币宽松周期中,一个最大的弊端是大水漫灌…银行放贷不限制特定行业和特定人群,只要符合银行的风控标准(主要是有房产等抵押物)、就会肆意的放贷,结果就是地产商和购房人贷了过多的钱,因流入楼市的钱太多、从而推高了房价。
而2018年开启的新一轮货币宽松周期中、尤其在2020年表现的特别明显,就是把信贷定向投放给基建行业和中小微实体企业,所以这两年才有了一波企业经营贷的红利…额度更高、贷款利率甚至低于按揭房贷。
这些年的楼市调控看起来很像一场“猫捉老鼠的游戏”。
做为监管部门的“猫”,想的是稳定房价、所以千方百计去堵住各种调控的漏洞。而作为房产投资者的“鼠”,却总是寻找各种漏洞(如结离婚/人才落户/缴纳社保或个税/法拍房/工资流水等)去破限购、破限贷。
可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也可以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猫”和“鼠”就这样你来我往、斗智斗勇重复博弈着…调控漏洞不断的被发掘、又不断的被堵上,于是就逐渐的演化成了当下越来越精准的楼市调控。
其实很早之前中央就提出了精准调控、即因城施策,每个城市房价涨跌情况不同、关键是要保持房价稳…涨幅大的城市调控就严些、涨幅小甚至还跌的城市调控就松些,目的就是防止房价大幅波动——不能大涨、更不能大跌。
之后又出现了上文中定向保护刚需的各种宽松政策,标准如缴纳社保时长啊、买房面积应是中小户型啊、名下无房且之前也没有卖房记录啊等等。
去年出现的新漏洞是经营贷资金在流入楼市,目前看关于经营贷资金流向的精准调控也在实施、并正在取得成效。
经营贷资金转了一圈后又回到借款人手里?可以利用银联的系统追踪资金的跨银行流动轨迹;
经营贷资金受托接收公司是一家空壳公司?可以利用工商系统查询到该公司是不是新成立的;
用经营贷资金去买房?可以利用央行的征信系统查询到做了贷款后是不是又做了一笔按揭房贷;
经营贷借款人用家人(如父母子女等)的名字去买房?可以利用公安的户籍系统和房管局的房产系统去查询借款人的家人名下是否有新增房产……
大数据的详细、各系统的完善,以及借助科技力量让这些数据联网,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了透明人,当然也可以借此实施更精准的定向调控……包括保护买房的刚需。
坚持房住不炒、坚持精准调控,让房子回归居住属性和使用属性,让真刚需能尽快的买房上车、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