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脚之美又如杜牧:
《咏袜》 唐 杜牧
钿尺裁量减四分,纤纤玉笋裹轻云。
但更多的,如我白,不把小脚当回事。
《感兴》唐 李白
洛浦有宓妃,飘飖雪争飞。轻云拂素月,了可见清辉。解珮欲西去,含情讵相违。
香尘动罗袜,绿水不沾衣。
陈王徒作赋,神女岂同归。好色伤大雅,多为世所讥。
《红线毯-忧蚕桑之费也》唐 白居易
美人蹋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
《夜过盘石,隔河望永乐,寄闺中,效齐梁体》唐 岑参
波上思罗袜,鱼边忆素书。
《莲花》唐 温庭钧
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
《木兰》唐 李商隐
波痕空映袜,烟态不胜裾。
南唐李煜是缠足的背锅侠
李煜词写得很好,是亡国之君,但背锅缠足之始,不恰当。
窅娘十六岁被选入宫,李煜见其双目深凹而顾盼有情,为其取名“窅娘”。 窅娘善舞,遂让窅娘以帛缠足,使脚纤小屈上作新月状,在金莲台上跳舞。
窅娘只是舞蹈时的缠足和后来刻意追求脚小的缠足大不同。亡国之君没那么大影响力。宋初也无缠足之风。

小脚为美,宋词已显普及
《菩萨蛮》宋 苏轼
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迥风,都无行处踪。
偷穿宫样稳,并立双趺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
苏轼这首《菩萨蛮 》称女子小脚为"宫样",曹元宠在一首词中称小脚为"官样儿。缠足始自北宋宫廷。元末明初的陶宗仪在《辍耕录》中记载,缠足在“熙宁、元丰之间,为之者犹少”。
到了南宋缠足有了明确依据:
理宗朝,宫人束脚纤直。——《宋史·五行志》
两宋交接时的张邦基《墨庄漫录》中说“妇人缠足,始于近世。”
南宋儒家车若水在《脚气集》说“妇女缠足……小儿四五岁,无罪无辜,而使之受无限之苦,缠的小来不知何用?”
这说明缠足到南宋时已在民间兴起。
小脚之美在宋词也盛行。
《浣溪沙》宋 晏几道
几摺湘裙烟缕细,一钩罗袜素蟾弯。绿窗红豆忆前欢。
《水龙吟》宋 赵长卿
风流俊雅,娇痴体态,眼前稀有。莲步弯弯,移归拍里,凌波难偶。
《浣溪沙》宋 陈亮
缓步金莲移小小,持杯玉笋露纤纤。此时谁不醉厌厌。
《沁园春》宋 刘过
浦凌波,为谁微步,轻尘暗生。记踏花芳径,乱红不损,步苔幽砌,嫩绿无痕。衬玉罗悭,销金样窄,载不起、盈盈一段春。
秦观的《浣溪沙》:脚上鞋儿四寸罗,唇边朱粉一樱多。
《菩萨蛮》宋 辛弃疾
淡黄弓样鞋儿小,腰肢只怕风吹倒。蓦地管弦催,一团红雪飞,曲终娇欲诉。
纤足似月牙,盈盈一握间。三寸金莲一缸泪, 只缘男人望销魂 。车若水体察到缠足的辛酸,为何这些文学大家却看不到呢?
换言之,缠足和程朱理学没有直接关系。
《程氏遗书》卷二十二,载有程颐与某人的一段对话:“或问:‘孀妇于理,似不可取(娶),如何?’伊川先生(程颐)曰:‘然!凡取(娶),以配身也。若取(娶)失节者以配身,是己失节也。’又问:‘人或居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