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许多人写过了,还是想说说自己的看法。杨修之死,以讹传讹的事颇多,历史也总是任人打扮,真相只能逐渐接近。架构于三国乱世,杨修之死有了更多是非。
人是社会关系中的人,社会关系又在演变中,鹿鼎附着的义利二字,是鱼和熊掌的取舍。杨修和曹操,都是聪明人“知己”,终因价值取向不同,同床异梦,分道扬镳。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杨修能占几个字?把杨修放在哪种价值体系里审视呢?
也许杨修会说,我心光明,从心何来逾矩?!
一、《三国演义》小说中,杨修因才而死
杨修身死因才误?
杨修之死,见于《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建安二十四年夏(219年),曹刘争夺汉中已旷日持久,曹操面对马超拒守,进退失措,传“鸡肋”夜间口号。行军主簿杨修解意为“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猜度曹操有退兵之意,教随军行军士收拾行装。夏侯惇也仿效之,曹操以造言乱军心为由斩杀杨修。次日兵出斜谷失利,厚葬杨修班师,刘备则称汉中王。
《三国演义》小说很精彩,历数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1、阔门:杨修曰:“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2、一合酥:杨修解“一合酥”为“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3、梦中杀人: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惟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操闻而愈恶之。
4、吴质:操第三子曹植,爱修之才,常邀修谈论,终夜不息。操与众商议,欲立植为世子,曹丕知之,密请朝歌长吴质入内府商议;因恐有人知觉,乃用大簏藏吴质于中,只说是绢匹在内,载入府中。修知其事,径来告操。操令人于丕府门伺察之。丕慌告吴质,质曰:“无忧也:明日用大簏装绢再入以惑之。”丕如其言,以大簏载绢入。使者搜看簏中,果绢也,回报曹操。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
5、出邺城门:操欲试曹丕、曹植之才干。一日,令各出邺城门;却密使人分付门吏,令勿放出。曹丕先至,门吏阻之,丕只得退回。植闻之,问于修。修曰:“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当者,竟斩之可也。”植然其言。及至门,门吏阻住。植叱曰:“吾奉王命,谁敢阻当!”立斩之。于是曹操以植为能。后有人告操曰:“此乃杨修之所教也。”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6、答教:修又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植,植对答如流。操心中甚疑。后曹丕暗买植左右,偷答教来告操。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修之心;
最终,在建安二十四年五月,曹操以鸡肋事,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修死年三十四岁。(引入中学课本的《杨修之死》,改为四十四岁。)
《三国演义》又引:后人有诗曰 “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 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读三国演义,虽杨修步步取死,只是“聪明才智,恃才放旷”,但曹操多疑、奸诈、残忍、妒才、忌才的形象跃然纸上,曹阿瞒(乳名)败退汉中,迁怒杨修,尊刘抑曹的态度也显然可见。
杨修之死的确与鸡肋退兵无关,也不仅仅是因才误。其身后是曹家命运走向的大事情。
二、史书中 杨修之死 莫衷一是
史书的杨修,任人打扮
《后汉书·杨震传》中记载杨修:脩字德祖,好学,有俊才,为丞相曹操主簿,用事曹氏。及操自平汉中,欲因讨刘备而不得进,欲守之又难为功,护军不知进止何依。操于是出教,唯曰:“鸡肋”而已。外曹莫能晓,脩独曰:“夫鸡肋,食之则无所得,弃之则如可惜,公归计决矣。”乃令外白稍严,操于此回师。脩之几决,多有此类。修又尝出行,筹操有问外事,乃逆为答记,敕守舍兒:“若有令出,依次通之。”既而果然。如是者三,操怪其速,使廉之,知状,于此忌脩。且以袁术之甥,虑为后患,遂因事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