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鸡肋事不是曹操杀杨修的直接原因,曹操因逆为答记等事,忌惮杨修之才,站队于曹植,且修为袁术外甥,虑为后患,遂因事杀之。具体因为何事,仍为可知。
《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关于杨修: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脩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彫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注:建安二十二年冬,立曹丕为太子)二十二年,增置邑五千,并前万户。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脩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脩。植益内不自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
《三国志》,杨修因祸司马门事件。司马门是天子之门,驰道是天子才有权行车之道。即使曹操身为魏王,也没有这个权力。曹植“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是大不敬之罪,群臣本来疑虑曹操夺权,这是把曹操架火上烤。(曹操曾说:从子建私开司马门来,吾都不复信诸侯也。)司马门事件发生于建安二十二年,还是二十三年,不确定的争议。但发生在曹丕已被立世子之后是确定的。司马门事件,我取建安二十三年。
“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以罪诛修具体时间依然未知。
裴注引《典略》谈杨修:杨脩字德祖,太尉彪子也。谦恭才博。建安中,举孝廉,除郎中,丞相请署仓曹属主簿。是时,军国多事,脩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又是时临菑侯植以才捷爱幸,来意投脩,数与脩书……其相往来,如此甚数。植后以骄纵见疏,而植故连缀脩不止,脩亦不敢自绝。至二十四年秋,公以脩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乃收杀之。脩临死,谓故人曰:“我固自以死之晚也。”其意以为坐曹植也。脩死后百馀日而太祖薨,太子立,遂有天下。
《典略》中,杨修死于建安二十四年秋,罪名“脩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这和三国演义的表述大不同。
裴注又引《世语》谈杨修:脩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与丁仪兄弟,皆欲以植为嗣。太子患之,以车载废簏,内潮歌长吴质与谋。脩以白太祖,未及推验。太子惧,告质,质曰:“何患?明日复以簏受绢车内以惑之,脩必复重白,重白必推,而无验,则彼受罪矣。”世子从之,脩果白,而无人,太祖由是疑焉。脩与贾逵、王凌并为主簿,而为植所友。每当就植,虑事有阙,忖度太祖意,豫作答教十馀条,敕门下,教出以次答。教裁出,答已入,太祖怪其捷,推问始泄。太祖遣太子及圆各出鄴城一门,密敕门不得出,以观其所为。太子至门,不得出而还。脩先戒植:“若门不出侯,侯受王命,可斩守者。”植从之。故脩遂以交构赐死。
《世语》中,以吴质事和出邺城门事,杨修死于“交构”,交构诸侯,死于夺嫡之争。
《古文苑》记载,操与彪书,数修之罪,以为“恃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将延足下尊门大累”,便令刑之。
杨修死后,曹操及夫人给了杨家许多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安慰。杀人不是目的呀。
《续汉书》:“人会有白修与临菑侯植饮醉共载,从司马门出,谤讪鄢陵侯彰。太祖闻之大怒,故遂收杀之。”
《续汉书》认为杨修死于建安二十三年司马门事件,那杨修就解不了次年的鸡肋口令了。
三、杨修死因之我见
故纸堆里(二十四史电子版)翻了好几天,翻了个寂寞,网上关于杨修之死的说法也众说纷纭。正因为莫衷一是,我认为杨修之死没有具体直接的事由,三国志和后汉书差不多,较为恰当。“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脩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脩。”。罪名当然是托辞。时间取《典略》,杨修死于建安二十四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