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行各业都希望做高收入和利润,而对银行来说压低收入和利润、才是一种政治正确,可怎么合规着来呢?
1
这两年,政府一直在强调金融去杠杆、资金脱虚向实,支持中小微实体企业发展。因为2020年又出现了新冠疫情,这种支持的力度就更大了、并且支持成了一种政治正确。
去年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金融机构要与贷款企业共生共荣,鼓励银行合理让利,毕竟银行的利润主要来自于企业支付的利息……如果企业都死了,不仅赚不到利息收益、甚至已经放出去的贷款都收不回来。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为了让金融支持实体不仅仅停留在口号上,在去年6月召开的国常会上直接提出了让利的定量指标——推动金融系统全年向各类企业合理让利1.5万亿。
于是有人惊呼银行完了、利润会大幅下跌,因为2019年整个银行业的净利润也就不到2万亿。这让利1.5万以后,银行的净利润岂不是要下降75%、跌至5000亿?!
这种说法和算法当然是错的,因为不懂银行的营收模式、但能唬住“不明真相的群众”啊,并且“传播出去、带来流量”的目的也达到了。
这里也多说一句,事实证明这种说法和算法就是错的。因为2020年银行业向实体让利1.5万亿的目标达到了,但其总利润虽有微降、但跟上一年基本持平,这个后面还会说。
银行向实体让利、最有切身感受的是中小微实体企业主了,可相比全国14亿人来说,他们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是感受不到的…因为他们没有实业也不贷款、准确地说是不做企业经营性贷款。
但是你要知道有一个社会舆论场,即大家怎么看、大家怎么说、大家怎么议论、大家怎么认为……而这个大家就是由绝大多数人构成的,在“金融让利实体”这个事上、就是让绝大多数没有做过经营贷的人感受到“金融让利实体”确实存在。
现实就是这样的吊诡和讽刺,但有时候真没有办法。
你说金融让利1.5万亿,可大家没有贷过款、自然感受不到,但有一个指标大家却能感受到——利润增长率。
如果银行利率增长率高于大部分行业(可用GDP增长率来代替),则说明银行瓜分了过多的社会财富、当然就没有让利。
因此,银行是否真的让利、就表现为其利润增长率是否等于或低于GDP增长率了。
谢天谢地!最终还真实现了!

2020年银行业总利润1.94万亿,相比于上一年1.99万亿、利润下降约2.7%,而GDP却增长了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