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还卖羊肉的羊肉胡同,大概只有一条。这一条胜过多少条,货真价实,如假包换——明朝它还叫羊肉胡同,后来改叫生肉胡同,与之相对,旁边还一条熟肉胡同。它俩就是今天的寿刘胡同和输入胡同,都在肉食者的天堂牛街!
洪记小吃店,提上一兜子松肉牙签肉,别忘了多等一会牛肉大葱包子出锅,咬一口喷香;隔壁年记熟食,买酱牛肉跟掌柜的要点儿原汤回去煮面;嫌聚宝源的涮肉排队长,连客轩也成;大顺堂是街坊们认了几十年的清真炒菜,吐鲁番是北京第一家新疆餐厅……这还只是熟的,旁边牛羊肉市场,想涮想烤,什么没有哇?
哪怕北京就这一条“羊肉胡同”,那都够过瘾的。
北京人爱的除了羊肉,另一个就是酱——雍和宫有酱房东夹道,也有酱房西夹道,缸瓦市则有大酱坊胡同和小酱坊胡同。
他们不但真爱吃酱,而且把酱提到了一种崇高的地位:凡是叫“酱XX”的,主角绝对不是后头那道主料,而一定是酱。
在北京吃酱牛肉,那一定是真正的“酱”牛肉,软烂的熟肉里必然有小粒酱豆在,而不是拿酱油随便一炖,清酱和黄酱,那待遇可不一样。
再比如天福号的酱肘子,肉皮紫黑紫黑地发亮,炖得烂乎乎,可没有什么大料味儿,甚至都不太咸(小编口重),就是酱的清香、肉的本味。
还有就是酱菜,酱坊胡同过去就是做酱菜的——
别看今天都叫咸菜,在北京,酱菜比单拿盐腌的咸菜档次高。清宫御膳里没有咸菜,可酱菜多得是,酱王瓜酱萝卜酱茄子酱甘露,还拿胡萝卜、豌豆、黄瓜和榛子用瘦猪肉丁和黄酱炒了佐餐,别号叫宫廷“四大酱”。
除了羊肉和酱,北京的胡同名里凡有食物的,都是不可或缺。
比如多福巷原本叫豆腐巷,钟楼以北还有一条豆腐池胡同。北京人爱吃豆腐,听鹂馆有一品豆腐,济南馆、清真馆卖锅塌豆腐,下酒送粥有小葱拌豆腐、香椿拌豆腐,小吃有卤煮炸豆腐,王致和臭豆腐,滴香油加葱花抹炸窝头片,天下独此一味。
值得一提的是最简单的,今天还能吃到,但很少听人说,叫鸡刨豆腐:其实就是极嫩的南豆腐扣在盘里,加盐滴香油撒一把葱,边拌边吃,豆腐碎了,跟鸡爪子刨过似的。
今天去宝瑞门钉肉饼或是华威肉饼,要一碟小葱豆腐,上来的就是这个,乍一看糊弄事儿,其实倒也在谱。
还有北官场胡同,过去叫灌肠胡同,专有一条胡同净出卖炸灌肠的,你想得多少人爱吃。它南边的韶九胡同,以前叫烧酒胡同,有过明代光禄寺传下来的酒坊,炸灌肠下酒,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