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1804年,法国人发明了罐头,情况才发生了变化。罐头可以保存几十年不变质,罐头的“年龄”超过士兵的年龄更是常事。其发明使得军队长期作战、远距离作战、高强度作战成为现实。有人据此评价说,罐头“决定”了世界战争格局,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
金枪鱼与美国犯人的神奇故事为人所熟知后,美国政府迅速把金枪鱼罐头列入战备物资,甚至为此一度剥夺了普通人的消费权利。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一盒金枪鱼罐头、几片压缩饼干,就是士兵们一天的口粮。
数据不会说假话。据国外媒体报道,无论是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还是伊拉克战争,每次战争一爆发,美国金枪鱼厂商的利润就暴涨。战争期间,美国金枪鱼消费一度占到全球的44%。
万万没想到,总是出现在餐桌上的金枪鱼,竟然会以如此方式参与到人类另类的消费中。
熟悉的“味道”
无论日本和美国对金枪鱼的看法是不是科学,都不妨碍他们排斥其他国家成为金枪鱼消费大国。毕竟,人口基数摆在这儿,如果没有养殖技术加持,供不应求是必然的。
说起来,中国能够争取到捕捞金枪鱼的资格,还是经历了一番波折的。用渔业的专业术语来说,就是“入渔”。
早期,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都将食用金枪鱼视为自己的偏好,希望把其他国家的海产品爱好者排斥在金枪鱼消费群体之外。
随着我国国力提升、国际话语权不断加大,1988年,经过反复、艰难的谈判,中国终于获得了金枪鱼入渔权。
紧接着,技术封锁来了。据说,当时西方发达国家连淘汰的二手金枪鱼船都不肯卖给中国。而中国也确实没有相关技术,自己造不出来,不得不通过第三方高价购买。冷藏金枪鱼的超低温设备等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直到多年后,这段龃龉才算彻底平息。一方面,中国自己的金枪鱼船造出来了,超低温设备难题也攻克了,再搞技术封锁已经毫无意义;另一方面,中国的金枪鱼市场并未如预期般迅速发展起来,消费量一直在低位徘徊,中国捕捞的金枪鱼要么是以原鱼形式直接出口,要么就是运回国内加工成鱼片、鱼柳、罐头后再出口,只有极少量供应给了国内的日料店或酒店。
农业农村部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远洋渔业金枪鱼捕捞量为42.38万吨。同年,中国金枪鱼交易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金枪鱼消费量增至万吨。
其实,吃不吃金枪鱼本身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但从入渔金枪鱼的艰难却能看到美西方处理问题的惯用套路。很难讲,当年这些国家的行为到底是为了金枪鱼,还是以金枪鱼为借口,只能说,无辜的金枪鱼不负其名被当了枪使。
看看今天被各种壁垒拒之门外、被各种手段“花式”打压的中国企业,再回望那些年的金枪鱼,有没有闻到一种熟悉的“味道”?
当然,贸易保护主义等逆全球化的浊浪和逆流终究不能挡住经济全球化的大势。(卢连兴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