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倩 张景云 张秋梅
单位: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天津市内分泌研究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激素与发育重点实验室、天津市代谢性疾病重点实验室
【摘要】骨质疏松症属于增龄相关疾病,由于雌激素缺乏引起的绝经后骨质疏松是最常见的骨质疏松症类型。雌激素缺乏导致骨转换增加。骨形成和吸收的不平衡会对小梁骨(连接性丧失)和皮质骨(皮质变薄和孔隙度)产生影响。目前多数指南推荐I型胶原蛋白的N端前肽(PINP)和I型胶原蛋白的C端肽(CTX-I)分别作为骨形成和吸收的标志物。而合理的将骨转换指标与骨密度结合,有助于更精准的抗骨质疏松治疗。
骨转换标志物(one turnover markers,BTMs),是骨组织本身的代谢(分解与合成)产物,分为骨形成标志物和骨吸收标志物。目前临床上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化学发光免疫测定(chemiluminescence analysis,CLIA)、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ECLIA)、放射免疫分析(radioimmunoassay,RIA)、免疫放射分析(immunoradiometric assay,IRMA)、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及比色法等[1]。这些标志物的测定有助于鉴别原发性和继发性骨质疏松、判断骨转换类型、预测骨丢失速率、评估骨折风险、了解病情进展、选择干预措施,监测药物疗效及依从性等。
一、I型胶原蛋白的N端前肽(P1NP)
骨组织主要由有机质、无机矿物质、骨细胞和水组成。有机质中90%~98%为Ⅰ型胶原。I型胶原是人体内含量最丰富的胶原类型,也是矿化骨中唯一的胶原类型,其合成与分解的代谢产物可间接反映骨转换的状况。P1NP在血清中的含量反映成骨细胞合成骨胶原的能力,可用于监测成骨细胞活力和骨形成的基础实验室指标[2]。
Chen等[3]对患有骨质疏松的绝经后妇女使用特立帕肽治疗后发现,在所研究的骨代谢指标BALP、P1CP、P1NP、D-Pyr、NTX中,P1CP和P1NP是治疗后BMD增加最佳的预测指标。张萌萌等[4]研究结果表明,骨质疏松患者无论男性、女性血P1NP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且与股骨颈BMD正相关,说明骨质疏松患者成骨细胞功能衰退,合成胶原减少,骨形成减少。综合多项研究,P1NP在预测骨质疏松的发生、评价骨量、监测抗骨质疏松疗效等都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且不受激素影响[5],在临床研究和应用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推荐空腹血清P1NP作为反映骨形成敏感性较高的标志物[6]。
血I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1NP)检测的参考范围:女性31.7~70.7ng/mL,平均21~78μg/L(酶联免疫分析法)[1]。
二、β I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β-CTX)
I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type I collagen carboxy-terminal peptide,CTX)在骨的有机质中,是使用最为广泛的胶原降解标志物。CTX的水平反映了破骨细胞的骨吸收活性,CTX是代谢性骨病的有效标志物[4,7]。I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水平反映了破骨细胞骨吸收活性,其升高程度与破骨细胞活性增高的程度相一致,是骨吸收的重要生化标志物[8]。骨质疏松症、Paget’s病、多发性骨髓瘤和肿瘤骨转移等患者血清CTX水平升高[4,8-9]。CTX与骨重吸收程度相关,对抗骨吸收治疗反应迅速而灵敏,检测血清CTX水平可以预测骨转换异常的严重程度,并作为临床评估骨转换相关疾病的重要参考指标[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