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小板抗体简介
血小板减少症(Thrombocytopenia)是指外周血血小板计数(PLT)<100×10^9/L。通常情况下,血小板<50×10^9/L时,即存在皮肤、黏膜出血的风险;<20×10^9/L时,有自发性出血的高度风险;<10×10^9/L时则有极高的出血风险。单纯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可分为血小板生成减少、血小板破坏增加和血小板分布异常三大类。其中,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既往亦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约占出血性疾病总数的1/3。临床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严重者可有内脏甚至颅内出血。因此鉴别免疫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提高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特异性,进而对症治疗、避免严重出血事件发生显得尤为重要!
血小板抗体是由于血小板自身抗原免疫耐受性丢失,导致体液和细胞免疫异常活化所产生,可介导血小板破坏加速及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数量不足,是导致ITP发生的主要原因。此类血小板抗体靶点通常为血小板膜糖蛋白IIb(GPIIb)、GPIIIa、GPIb、GPIX和a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抗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检测项目在免疫性及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辅助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二、血小板抗体的临床应用
1、辅助诊断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由于缺乏特异性的实验室检查指标,ITP的诊断目前仍是临床排除性诊断。该病主要发病机制包括①体液和细胞免疫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增加;②体液和细胞免疫介导的巨核细胞数量和质量异常所致的血小板生成不足。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介导的血小板清除增加在ITP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成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年版)》及《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疗规范(2019)》中均将血小板抗体检测作为推荐的实验室检测项目,可见其对ITP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2、 鉴别诊断继发性免疫性和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2.1肿瘤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化疗药物可导致药源性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液中可检测到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多,血小板数量减少。
2.2血液病患者免疫机制异常所致血小板减少症:有研究表明,部分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体内存在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总阳性率为20%(6/30),其中GPIIb/IIIa抗体阳性率占13.33%(4/30),GPIb/IX抗体阳性率占10%(3/30),双阳性率占3.33%(1/30),提示部分再障患者的血小板减少与免疫因素有关,为再障的免疫抑制剂治疗提供新的依据(中国实验诊断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