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感染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指由于细菌、病毒、真菌及其他病原体等感染引起的血小板减少。EBV和HCMV是较强的B淋巴细胞的多克隆活化因子,能刺激感染的B细胞产生与正常组织发生交叉反应的抗血小板自身抗体,从而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加。
3、指导临床用药
研究发现,抗GPIb抗体阳性的ITP患者对糖皮质激素的疗效显著差于抗GPIb抗体阴性的ITP患者,提示抗GPIb/Ⅸ抗体与ITP疾病的严重性和难治性有关。同时,IVIG对于抗GPIb抗体阳性的ITP患者仅部分有效或无效,潜在原因可能在于抗GPIb抗体为Fc非依赖性抗体,而IVIG的主要作用在于封闭Fc受体,因而不能有效减少抗GPIb抗体引起的血小板破坏(Am J Hematol, 2012)。大量的临床研究数据表明,检测抗血小板膜糖蛋白自身抗体对指导临床用药、制定个体化应对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4、避免输血不良反应
血小板输注可用于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障碍所引起的出血。然而,反复多次输注血小板会产生血小板输注耐受或血小板输注无效现象。对血小板输注患者进行抗血小板抗体检测,可有效鉴别免疫及非免疫性因素所致的血小板输注无效,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三、检测原理
将鼠抗人GPIX单抗(CD42a)、鼠抗人GPIb单抗(CD42b)、鼠抗人GPIIb单抗(CD41)、鼠抗人GPIIIa单抗(CD611)、鼠抗人GMP140单抗(CD62p)5种特异性单抗包裹5种荧光强度的聚苯乙烯微球形成免疫荧光微球,通过FITC标记的羊抗人IgG多克隆抗体作为示踪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聚苯乙烯微球荧光强度分辨5种单抗,检测FITC荧光强度判定样品的阴阳性。
四、结果解读
抗GPⅠb | 抗GPⅨ | 抗GPⅡb | 抗GPⅢa | GMP140 | 结果解读 |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