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于宜用淸剂之证,辄详汗下温针之逆,盖汉时清法未备,不识宜清之证,故误施汗下温针耳。近世温热之说出,清法乃大备,温热书惟清法可釆用。然误清、过清之病,至今日而特多,医术与时隆污,苟或过正,病人即受其祸。医称仁术,而无形中往往祸人。每一念及,不寒而栗。
本论中猪苓汤证二条(本条及三百二十二条),猪苓汤禁一条(次条),证候殊不析。本条云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乃与五苓散证无异。注家或以为太阳阳明之辨,或以为气分血分之差,皆徒托空言,未有确指其证候者。若非怀宝迷邦,则是不知用法耳。惟日本医谓猪苓汤治淋病、脓血,殆因《金匮》载之淋病篇中,遂尔悟出。今所试效,则五苓证病在肾脏,虽小便不利,而小腹不满,决不见脓血。猪苓证病在膀胱尿道,其小腹必满,又多带脓血,苟熟知乎肾脏病与膀胱尿道病症状之异?则二方决不致误施。朱肱谓五苓脉浮,猪苓脉沉,王宁泰因谓本条若脉字下脱一不字,当作若脉不浮,皆捕风捉影之谈,不可从矣。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方极》云:猪苓汤,治小便不利,若淋沥,若渴欲饮水者。
《类聚方》云:当有便脓血证。
《方机》云:脉浮发热,渴欲饮水者,此其正证也。又治下利咳呕,渴而心烦,不得眠者。小便淋沥,或便脓血(原注:便者,小便也。)者,兼用滑石矾甘散(滑石、矾石各二分。甘草一分)或应钟。
和田东郭《导水琐言》云:满身洪肿,虽力按之,放手即胀起如故,其肿如是之甚,曾不碍其呼吸,气息如常者,是猪苓汤证也。又一种,肿势如前,虽腰以下满肿,而肩臂胸背绝不肿,呼吸如常者,办可用猪苓汤,不必问渴之有无。
渊雷案:
肿而呼吸如常,谓非瘀血性水肿也。身半以下肿,身半以上不肿,殆因膀胱积尿过多,致胀大稀松,水气渗透于邻接组织之故,此等病变机转,中医观察亦得其大体。
《类聚方广义》云:猪苓汤,治淋病点滴不通,阴头肿痛,少腹膨胀作痛者。若茎中痛,出脓血者,兼用滑石矾甘散。
又云:孕妇七八月己后,有阴户锨热肿痛,不能卧起,小便淋沥者,以三棱针轻刺肿处,放出瘀水,只用此方,则肿痛立消,小便快利。若一身悉肿,发前症者,宜越婢加术汤。
《方函口诀》云:此方为下焦蓄热,利屉之专剂。若邪在上焦,或有表热者,为五苓散证。凡利尿之品,皆主泌别津液,故二方俱能治下痢(是指泄泻,不是痢疾),但其病位有异耳。此方专主下焦,故治淋病或尿血。其他如水肿之属实者,及下部有水气而呼吸如常者,用之皆能奏功。或加车前子、大黄,治尿血之重证,兼用黄连解毒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