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印象中珠峰高度的第四次鉴定。小时候,由于兴趣,我对地理的了解比同龄孩子多。我对珠穆朗玛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印象。在我的记忆中,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被标记过很多次。我五岁的时候看地图,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82”米,解放前看的当时出版的地理书上,珠穆朗玛峰后面有一个括号,上面写着珠穆朗玛峰Peak,以第一个在西方“发现”这座山峰的珠穆朗玛峰爵士的名字命名,至今在西方仍被普遍使用。
1975年5月27日,中国登山队9名队员在珠穆朗玛峰北坡再次登顶。第二天,相关新闻登上了各大报纸的头版,随后又发了一篇长篇报道,上面有珠穆朗玛峰的照片和九名登山队员的照片。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珠穆朗玛峰的照片。报道中提到,登山者登顶后,在珠峰山顶设立了一个红色金属测量靶。通过对山下观测点测量目标的精确测量,确定了珠峰海拔“8848.13”米。
这次登珠峰之后,各种宣传铺天盖地。除了我每年订阅的《地理知识》杂志的专题报道外,还有一本名为《珠穆朗玛峰》的科普小册子,介绍了珠峰的形成、珠峰周边的地质地貌,以及动植物的垂直分布。同年还上映了纪录片《再次登上珠穆朗玛峰》,让人们亲眼目睹了攀登珠峰的全过程。这部电影我当时看了两遍,至今还记得登顶的队员们,比如女队员潘朵,男队员大平措、侯生富、阿卜琴、贡嘎巴桑等,作为以及这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摄影师吴宗岳滑倒身亡。电影的结尾,有一句抒情的画外音,里面有一句话:“雄伟的莱斯山……”,给我的印象很深,因为我觉得“珠穆朗玛峰”是帝国主义的名字,我们不应该这样使用它,可见当时阶级斗争的弦有多紧。
通过这本科普书《珠穆朗玛峰》和这部纪录片,大大丰富了我对高原地区地理、动植物的认识。从那时起,我就一直梦想有一天能亲眼看看高原的模样。直到2001年,终于来到香格里拉,看到了高原的边缘。初见被当地人称为“树须”的松萝,久违的亲切感油然而生。然而,当高原反应袭来的时候,我终于知道了高原的力量!
2005年,为纪念中日两国优秀女性首次登顶珠峰30周年,西藏登山队与日本登山协会决定组织两国女子联合登山队登顶珠穆朗玛峰今年春天的珠穆朗玛峰。与此同时,中国女子登山队和联合登山队中的高山合作者还肩负着另一项特殊而光荣的使命——协助中国科研人员再次测量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据当时报道:5月11日、12日,两批登顶考察队员从大本营出发,连续攀登。5月21日,首批测绘队员抵达海拔8300米的突击营地,为第二天的登顶做准备。5月22日上午11时08分,Gabe率先登顶,随后测量队、女子队和协调员共24人陆续登顶。高峰时,勘测登山队员们完成了GPS、冰雪深度雷达探测器、目标架设等勘测工作。之后,12时30分全体队员开始下撤,18时30分全部安全下撤至突击营地。.
2005年10月9日,国家测绘局局长陈邦柱在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2005年测得的珠峰岩壁高程为8844.43米。权威专家认为,这是中国乃至世界历次珠峰高度测量中最准确的数据。陈邦柱还宣布,根据国家测绘局发布的相关公告,珠峰新高程数据将用于行政管理、新闻发布、对外交流、出版地图、教材和社会公益活动等。从今起。原来的1975年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的数据已停用。有关专家表示,珠穆朗玛峰的测高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突破:采用先进的GPS测量系统,获取的数据更加准确;激光测距法相对精度较1975年提高一倍以上;大量参考国内外有关资料,使珠峰“高度”起点——大地水准面的确定更加准确。测量技术和设备的突破,使测量精度由1975年的+0.35米提高到+0.21米。
今年,珠峰测高一线指挥员李国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发布的8848.86米数据是含雪深度的高程,而实测的8844.43米2005年是岩面的高程。本次珠峰高程测量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技术创新和突破:一是依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展测量;二是国产测绘仪器设备全面承担本次测量任务;三是应用航空重力技术提高测量精度;四是采用实景3D技术,直观展示珠峰自然资源;五是观察测绘队员,获取可靠的测量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