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参考的几本书《伤寒论讲义》第五版,《伤寒论选读》,《伤寒论译释》陈亦人著,这三本书可能只能在老书店或者翻印的网店中有,可以这么说,这几本真的是白话文中最有分量的,能让你建立起来一套基本的六经框架,常说最简单的是临床,最难的是医理,这几本书是学院派伤寒论理论的集大成,有医理可能不会治病,但是没有医理学临床方子也是举步维艰。虽然网上说陈亦人,刘渡舟,李培生,陈慎吾会讲学术厉害临床不行(至于临床会在后面单独小结),也只能说特殊环境造成的的,陈慎吾经历那样的时代把之后的临床实践给耽搁掉。以这几本为基础,配合郝万山的视频会更有所本。另外作为这几本的补充,李培生《伤寒论讲稿》,《刘渡舟的伤寒论讲稿》,《李克绍医学文集》,《金匮要略讲义》第五版,《伤寒论汇要分析》俞长荣,连建伟《金贵要略方论讲稿》,张家礼《金贵要略讲稿》,都是这个体系的补充和参考。顺带一提,刘渡舟学生整理一本《刘渡舟伤寒论专题讲座》,难得是专门讲述脉诊的。
近代学院派也是集合前辈的结晶,成无己,方有执,吴谦,柯韵伯,尤在泾,陈修园,王晋三,程郊倩,钱天来。。。。。这一代代的医家给学院派准备了丰厚的土壤,而他们的伤寒论注解也是打开伤寒论的一把钥匙,如果古文底子好,那么他们的书是必备的要看一遍。或者说是家中的常备书。时常翻阅会让自己不断有新的感悟,看似平平无奇,可是都是他们一生的结晶。(还有几位重要的人物我觉得后面会做单独的介绍,希望大家去看他们的全集。)下面稍微介绍几本以上人物的书籍,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成无己延续下来的几位,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辨》,程郊倩的《伤寒论后条辨》,郑重光的《伤寒论条辨续著》),这几本书是跨越千年,算是一种传承和完善,吴谦的《医宗金鑒》,柯韵伯的《伤寒来苏集》,尤在泾的《伤寒贯珠论》,陈修园的《伤寒论浅注》,钱天来的《伤寒溯源集》,王晋三的《绛雪园古方选注》,这些人算是传统伤寒论的缩影,一代代的传承着伤寒论,他们的著作会受到时代的影响,也会在内经派(金元四大家)的时代有所限制。
同一天空下,我们不寂寞的,好的东西总有人去努力探讨并且珍惜的保留。而日本人的匠人精神真的让人佩服,看看我们自己的书,会感到汗颜的,丹波家族对传统汉医的坚持和执着,真是是千年如一日,在这儿有山田正珍,丹波元简(子丹波元坚),森立之的全集都是可以去淘来看看,山田正珍的《伤寒论集成》,丹波元简的《伤寒论辑义》,森立之的《伤寒论考注》都是极有学术和理论参考价值的,他们收集中国历代注家,择其善者而用之,特别是《伤寒论辑义》可以放在床头的参考书,因为他们的传承,对中医文化来说真的是何其幸也。特别是人民出版的早年《修堂医学选》(丹波元简父子系列的几本书),是值得收藏的。而一两百年后的我们,出版过一本《伤寒论集解》罗列了六十六位注家,可是出版过一次就绝版啦。
为什么会开篇就是这传统伤寒中医,而不是介绍扭转变局的,或者被市场热炒的,因为我自己走过这些路,明白传统的是基础,整个中医的黑话都在这些基础书籍里,看是规规矩矩,古板老套,可是这些才是真的捷径。个人觉得比从你海厦,JT叔叔等入手更对未来有意义。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