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老年人对某一件事情、某一个问题,总是时时刻刻放在心上,朝思暮想。干活时候想,休息时候想,吃饭时候想,睡觉时候也想,一刻也放不下。
中医讲:“思则气结,思伤脾。”由于过度思虑,人就会沉浸在冥思苦想之中,日久人将会变得茶不思、饭不想,白天精神萎靡不振,夜晚不能安然入睡。这样会造成消化不良、营养不良,人也会日益憔悴。
7、悲伤心理
碰上不幸的事情或发生意外,对老年人精神打击是很大的。人生难免碰上不幸的事情或发生意外,如老年丧偶、丧子,或是自己患了不治之症,或者亲人遭遇不幸,或是个人财产受到重大损失等。这些都容易让人悲伤、难过,对老年人精神打击是很大的,对老年人的情感会造成巨大的伤害。
8、疑心病心理
有些老人因身体有病而多疑,常表现为无病也疑,有病更疑。即使自己有一些轻伤小恙也自以为是病入膏肓、无药可救,谈病色变,问病不止,求医换药不断。
这种疑病可令其对衰退的功能极度敏感,对一般人感觉不到的体内变化或体验不到的痛苦也都会有所感觉,如对心脏的跳动、胃肠的蠕动等方面的变化也能感觉到,这些过度的敏感更容易加重其疑心病。
9、怕死心理
一些老年人害怕衰老的原因是恐惧死亡。惧怕谈论死亡,不敢探视有病之人,怕经过墓地和听到哀乐,甚至看到一只死亡的动物也备受刺激,不敢正视。
10、抑郁心理
人到老年,生活变化很大,首先是无所事事闲得慌,其次是缺乏情趣闷得慌。看着别人忙里忙外,自己又帮不上忙,心里就会烦躁。有些老年人心理比较脆弱,面对衰老的客观事实既惧怕又无奈,这种心态如果不及时调整,极易导致抑郁。
这种抑郁比较顽固,很容易使人丧失生活的兴趣,令人感到疲惫。因而这种人很容易情绪激动,动不动就发火,常常自卑自责、自怨自叹,严重者可有自杀的倾向和行为。
如何避免不良心理状态的出现?
1.帮助他们发展兴趣爱好,有事可做
很多老人退休之后,除了帮子女照顾孙子孙女,就无所事事,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因此,这时候子女应该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去老年大学学习绘画、舞蹈、唱歌、书法等陶冶情操的课程,就不会有太多空闲时间胡思乱想,产生不良心理。
![](/img.php?url=https://img04.71396.com/al/cw/0769a9875f0a242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