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人,即使生活在同样的气候环境,养生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有时即使得了同一种病,治疗方法也不一样。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养生先辨体质,才能事半功倍。那么,不同体质有何特征呢?
体质分类的意义
体质是指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所形成的,个体表现出来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和心理性格等特征。体质不管是对养生保健还是对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都有重要意义。
自古以来,世界各族人民都试图对不同生理心理特征的人进行分类。印度传统医学阿育吠陀把人类分为瓦塔、皮塔、卡帕及其混合体质类型;中医根据人体气、血、阴、阳的不同,分为平和、气虚、阳虚、阴虚、痰湿、湿热、血瘀、气郁和特禀9种体质。
体质是怎么形成的?
根据《四部医典》记载,父母体质及母亲怀孕时的饮食起居环境等因素,会影响胎儿的三因盛衰而形成不同的体质。如果父精和母血中隆的成分及怀孕时母亲摄入隆的饮食成分居多,出生的时候就会形成隆型体质;赤巴成分居多,形成赤巴型体质;培根成分居多,形成培根型体质。
婴儿出生之前的父精母血和怀孕情况属于先天因素,出生之后还会受到年龄、环境、饮食起居等后天因素影响,最终会形成某些稳定的身体形态及心理性格特征,体质也就形成了。
藏医以三因学说为核心,三因是“隆”(气、风)、“赤巴”(火)、“培根”(水、土)三大因素。三因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三种能量物质,跟体质有着密切关系。先后天因素造成人体的三因盛衰不同,藏医将人的体质分为7种:隆型、赤巴型、培根型;隆+赤巴型、培根+隆型、培根+赤巴型、隆+赤巴+培根型。
隆型体质
隆型体质是指体内隆(五源之风)偏盛,隆是一种推动生命运动的能量,具有糙、轻、寒、动等六种特性。糙和轻的特性,体型上表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