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县城不大,湄江河轻轻的就将之分为了两部分,一个是新城,现代感是这一片的代名词,但又不失清翠明眸;一个是老城,素面朝天,囊括了小城四百年的历史,间杂很多的现代元素,不禁容易让人迷失于青砖黛瓦与灯火酒绿之间。
老城有很多吃食,大餐厅堂、街坊小店、游商排档不时诱惑着路人,有些香味能直接让不长的南北二街沸腾起来,匆匆的脚步声充斥着整条街上,分不清谁去了坊店谁在排挡前徘徊,往往一个看上去不修边幅的门店内里却人头攒动喧嚣无比,仅仅就是为了那一口啊!
2019年的国庆过后,偶遇一外地游客说不知道湄潭有什么吃的,包括早餐啦、正餐啦当然还有夜宵,某评上也少,实在是不方便,我当时就随手写了一篇简单的湄潭早餐介绍发在了头条上,当时写的匆匆,还有好多好吃的没能上榜。时光荏苒,一晃三年过去了,旧的还在,新的又来,现在闲暇下来了,让我们再重新去看看。
湄潭人的早餐单调但又丰富。单调指的是除却吃点窖水汤粑、油茶汤、油茶稀饭和包子馒头油炸粑糯米饭的人外,一般人都是粉面过早。丰富指的是粉面的种类很多:丝丝粉、米皮、水粉、水面、宽面、荞面、土面、绿豆粉、土豆粉……臊子的种类也很多:豆花、牛肉、三鲜、酥肉、肠旺、辣鸡、蹄花、盐菜、榨菜、香菇、糟辣椒肉沫……说起来我就满口生津。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湄潭人,即使有“三高”,也没有想到应该整点稀饭鸡蛋面包之类的清淡营养餐,而是趁着周六周日的空闲,上街去寻找美味,来一碗实实在在的粉面唆一哈!(这一段是19年的原文,懒得再写加了几个字照搬过来了)
窖水汤粑:湄潭话应该是读“告水汤包”(包字要带儿话音),其实就是汤圆,用制作豆腐的水煮的汤圆。汤包一般有四个左右,一个有婴儿拳头大小,这个汤圆是没馅的,汤里还有几片豆腐,然后还有一碟蘸水就是辣椒水(也有人喜欢吃甜的,蘸水就成了加了白糖的黄豆面或白糖,这种吃法很少见,不作推荐),汤包好不好吃关键在于蘸水,辣或不辣取决于食客。县城里的窖水汤包目前我只发现新世纪菜市里面才有得卖,其他未见。
油茶汤:湄潭人又称“干劲汤”,起源于永兴、复兴、天城一带,其他乡镇也有,但吃法偶有不同,在这里不在敷述,专述有得卖的。大米黄豆花生炒香磨面,粗茶(必须用粗茶,细茶炒制后香味不浓)用猪油炒焦炒香加水熬制,加入米面,加入另煮的手搓的小汤圆,舀一瓢乘入碗中,加入米花、荞皮、炒米之类的配料,再加上一勺葱花,美味即成。这东西一般也是在菜市才有得卖,因为在县城它的用餐对象一般是中老年人,买买菜,顺便来一碗,安逸!大菜市、新世纪菜市、南街、北街均有两三家而且生意都很火爆,可见老朋友些对这东西的热爱!
豆花面,豆花面是遵义名小吃,市里老城也好天仪厂也好都有名气较大的豆花面,但我还是最喜欢县城大众商贸城的刘满豆花面之干溜,面筋道、豆花细嫩、辣椒香而辣、肉丁臊子软糯,唆一口宽宽的裹满红红辣椒油和酱汁的面再搞上一口不要钱的豆浆,我滴个天,满足!(此段也是全文照抄)刘满豆花面只是个人喜好,有名的还有马山路口的任家豆花面、麒龙新城的淡四孃豆花面、香江半岛的老屋豆花面,各有风味。
牛肉面(粉):位于县城南街的白记凌云小吃,应该是在九十年代中后期就开始唆她家的面和粉了,当时她家还是低矮的木房后来又修成了高楼,但味道没变,特别是份量足而深受城里居民和周边乡下的农民群众青睐,一到传统的三六九场天更是挤满了人!一碗面里:面是碱水面、相当脆的酸菜、炖的粑烂的牛肉颗颗、加上特制的油海椒……口水来了,不说了走下一家!(照抄的19版)。只是白记因老人退休一分为二,南街及滨江时代城由兄妹三人经营,不知味变否?齐名的还有南街的曾家原汤牛肉粉,与白记在南街一头一尾相互呼应。还有从高台镇新晋的新贵,兰江桥头的方家牛肉粉,在县城宣起了一股热潮,味如何,自尝之。
三鲜粉:名气大点的陈记三鲜粉店位于县城北街,也算老字号了!看图片就知道了份量有多足,特别喜欢他们家的辣椒,略带点糊味但很香,木耳和黄花菜很脆,主料用的是猪坐墩和猪后腿上的瘦肉,在用猪大骨熬制的高汤里煮熟,冷却后切片,再佐以丝丝粉或米皮或绿豆粉或粗一点的筒筒粉,人间美味!无独有偶,新晋的还有双拥路的王二孃三鲜粉、黄家坝街道的陈记三鲜粉、茶城中学旁边的许记三鲜粉都各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