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好特卖购买了一瓶250ml的葡萄味果汁,打开喝时,她觉得味道不对,加了好特卖店家的微信询问,但店员表示,食品还没有过期,这是正常的味道。周悦没有别的求证方法,只好不了了之。现在回想起来,她仍然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这种不太对劲的微妙感,停顿两秒后,她说:“至少这是一种不应该出现在葡萄果汁里的味道。”
但大多时候,购买临期食品是需要趁早下手的。
陈欣见过一次哄抢的场面。近两周前,在盒马生鲜奥莱,原本正平静地购物的人群变得躁动起来。“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一位售货员拿起货架里的某样临期打折食品开始吆喝,用原价和现价的对比彰显折扣力度之大。先前分散在各个区域的大家陆续从四面八方赶来,以售货员为中心,迅速围成了一个圈。陈欣当时正站在其他货架旁挑选,突然,一位看起来五十几岁的大爷不知道从哪儿窜了出来,推着购物车一把把她推开,急匆匆地往售货员的方向赶,只留下她一脸懵地站在原地。
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陈欣尽量挑选人流量少的时间段过去。晚上八九点之后,货架基本已经空了,她下了班,就去捡捡漏。通常不会有人在下雨天还赶着去捡便宜,陈欣也会趁这时候打个车过去逛一逛。

货架上的临期食品及其价格 图/网络
【2】1斤肥羊卷10多元,咖喱3折
在没有奥特莱斯的县城,临时食品也同样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这个1.5米高、40多厘米宽的多层铁丝货架上,放着一些卖不出去的零食和进口饮料,都是宋芸没见过的牌子。有时,她觉得馋了,会来这儿看看有没有桃子味和草莓味的果汁,200ml,大都打7折。还有一些肉脯、辣条和薯片,它们更便宜,能打到5折。
今年7月底,宋芸从货架上拿了一块咖喱,距离过期还有将近一个月,原价10多块钱,到手只要3块钱。回家后,她做了一大锅咖喱鸡肉。但由于做得太多,在接下来的两天里,每到饭点,这道菜都无一例外地出现在了餐桌上。她独自吃到腻味,到现在还没缓过来。至于剩下的那一半咖喱,因为用武之地不再,留到过期后,就被扔掉了。
宋芸今年刚满18岁,在江西的一个小县城里生活。县里只有两家大超市,她常去的那家,从家门口骑自行车,几分钟就能到。超市有三层,临期货架在第二层一个不起眼的拐角处,后面是一扇门,上面贴着“仅限工作人员入内”。
早在很小的时候,宋芸就在超市里见过临期食品。家长曾告诉她,货架上的食品价格低,是因为快过期了。从那时起,宋芸就经常怀疑,东西卖得这么便宜,会不会有什么问题?她甚至觉得,说不定这些都是已经过期了的商品。初次尝到薯片的甜头后,宋芸对临期食品有些改观,但仍免不了对食品品质的担忧。
一次,宋芸想吃火锅,到超市的冷冻柜里随手拿了一盒肥羊卷,大约一斤,结账的时候发现只需要十几块钱。宋芸吓了一跳,平常这种规格的肥羊卷,少说也要五六十块钱。售货员告诉她,这是临期食品,有折扣。从这一刻起,宋芸的心开始有点发慌。
她自始至终没敢看保质期。从超市到家门口,她怀疑了一路,疑问不断从脑海中冒出来,“羊是不是被毒死的?”“它被诅咒了吗?”“羊会不会把我给弄死?”但她从没想过再把肥羊卷退回去,便宜的价格战胜了对死亡的恐惧,“它太便宜了,我就原谅它了。”
回到家,宋芸把肥羊卷倒入自热的速食火锅里,一边大快朵颐,“吃了个爽”,一边默默祈祷自己“不要吃死了”。结果证明,除了被撑到,什么事情都没发生。
宋芸第一次从临期食品中获得真正的快乐,源于两年前的一次购物。当时,她去了家附近的大型超市,在临期货架上,看到一包130g的黄瓜味薯片标价5块钱,远远低于另一个正期货架上的13元,宋芸毫不犹豫地把它拿起。这价格便宜得让她顾不上瞟一眼薯片的保质期。她当时觉得,“只要吃不死,我就无所谓了。”
【3】从小节俭,希望避开消费主义陷阱
宋芸被临期食品吸引的原因很简单——货架的上方放了一个硕大的红板子,上面标着“孤儿区”
“我们是一样的。”宋芸说。父母在她一岁左右离了婚,又各自重组了家庭,从小,她基本上跟着外婆一起生活。2019年,妈妈开了一家烟酒茶的零售店,每个月会给外婆一些生活费。2020年后,宋芸妈妈店里的生意下滑,经济收入变得紧张,有时主要靠外婆每个月2000多块钱的退休金维持生活,她原先每周100多元的零花钱也被砍掉了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