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时,一个亲戚来家里看宋芸,给了她一个几百块钱的红包。她不知道怎么花,每天下午去学校前,都先去“鹿角巷”买一杯十几块钱的奶茶。
宋芸是班长,经常要坐在讲台上管纪律,她特意挑选了这个能被全班人注意到的时刻,把奶茶带到讲台上喝。有些女生会盯着她的奶茶看。下课后,她们来问,宋芸就装作不在意地回答:“还好啦,一杯也才十几块钱。”但心里是美滋滋的。大家都在喝学校门口卖的几块钱一杯的冲兑奶茶的时候,宋芸喝到的奶茶是用鲜奶调制的,她觉得自己“升了一个level”。
在班级里,男生们普遍痴迷于电子产品,比较彼此的手机型号,谁都想拿到“顶配”;女生们的热情集中在化妆品上,尤其是副班长,带起了涂口红的风潮。那次,宋芸带着妈妈的300多块钱的大牌口红到教室里涂,又一次成功得到了全班女生的关注。说到这儿,她忍不住大笑:“是真的很蠢,但也很有意思。”
后来,家里的经济状况变得紧张,宋芸也通过看一些网上的帖子,希望避开消费主义陷阱。她渐渐发现,有些东西没有必要花那么高的价格去买,几块钱一杯的奶茶品牌也可以很好喝。“以前我觉得一杯奶茶十几块钱好像还好,现在我觉得你还不如要我的命。”
周悦的节俭是从小养成的。在她的记忆中,隔夜的菜,或是部分烂了的苹果和香蕉,这些稍微过期或者只坏了一点的食物,家人都会把它们吃掉,身体也从没出过问题。她耳濡目染,养成了同样的习惯。现在,在广州,25岁的她是好特卖的忠实客户。
她也会把临时食品放到过期。今年5月,周悦买了一款临期椰蓉,预计用来做蛋糕,到手时保质期还剩一两个月。但直到现在,蛋糕还没开始做,这款椰蓉也还静静地躺在冰箱里,没有被拆封,也没被扔掉。周悦觉得,虽然它过期了,但拿起来抖一抖,还是颗粒分明,说明没坏。她总想着,或许还有能用上它的那一天。“如果到那时候我发现它确实坏了,再扔掉也不迟。”
4站地铁的距离,几乎每半个月的周末,她都会特意去逛一逛。无论什么时候到那里,货架上都是满的,食品的保质期基本剩下一至两个月以上,甚至更长。用陈欣的话说:“有些食品的保质期长到你都不明白它为什么会进好特卖。”
周悦青睐各种口味的果汁,1升只要11块钱左右,足够她喝一个多星期。夏天,周悦把买来的果汁放到冰箱里,等晚上下班回到家,吃晚饭的时候,或者渴了热了,甚至看电视、刷手机觉得无聊了,都可以倒一杯来喝。工作日早上,她会选择这里的手工蛋糕,“口感柔软厚实”,掌心大小,原价将近6块钱一个,打完折后只需要3块钱。她还喜欢全脂牛奶,(250ml的牛奶)蛋白质 3.5g,喝起来才会有香味,一盒250毫升的也才3块5。一个蛋糕配一盒牛奶,这样的早餐,周悦会一次性购买5-6组,为接下来的一周做准备。

一家临期食品店内贴有“省钱像呼吸一样”等标语 图源网络
周悦上一份工作的办公地点在一座高级写字楼里,这里位于CBD边缘,稀稀疏疏地矗立着几座大厦。距离写字楼几步远的地方,有一家连锁便利店。每天下午4点后,店家会将前一天卖剩下的即食品贴上标签,打折售卖半个小时内,大厦里的白领们会陆陆续续来到店里,买下四五块钱的面包当作下午茶。后来,由于打折的即食品太受欢迎,店家将折扣从5折提到了6折。
这种节俭的观念延伸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每个月将近一万二的收入,周悦能接受的衣服单价在50-80元,而且要尽可能网购,因为线下门店的衣服会贵一些;出行的方式也尽量挑选最省钱的那一种。
周悦曾试图把临期食品安利给身边的朋友们。去年年初,她从临期食品折扣店买了几包散装的小零食。在微信群里,她给朋友们发消息,分享自己的喜悦。但朋友们却觉得不好。他们认为,临期可能意味着这款零食不好吃,或者因为放得太久导致出现了变质的情况。感受到朋友明显的抵触,周悦没再跟他们提起这件事。
但家人似乎并不在意这些。周悦把临期的零食分享给妈妈和弟弟,三个人会一起讨论这款零食口感的好坏。她总是在妈妈吃的时候稍带得意地告诉她:“这个才三块钱。”妈妈对零食的价格没有概念,常常没什么反应,周悦看到了,又要再添上一句:“这个在网上卖得很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