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井坊“1号菌群”有什么秘密?中科院微生物所开始破解
“我想若干年后,这可能会是一个被行业、被历史所记录的重大科学事件。”中国酒类流通协会秘书长秦书尧的一句开场白,立刻引起了在场嘉宾浓厚兴趣。
9月17日上午,水井坊博物馆内,正在进行一场有关白酒微生物科学的讨论。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副会长兼秘书长马勇,中国酒类流通协会会长王新国,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院白逢彦,水井坊传统技艺生产总监、水井坊酒传统酿造技艺第八代传承人林东,白酒专家胡永松、吴亚东、杨官荣在内的近50位业界大咖和媒体人士,共同见证了这一场由中国酒类流通协会秘书长秦书尧主持,围绕“1号菌群”为代表的水井坊600年古菌群与酒体品质的关联,与项目研究价值,展开了一场以“探传承之密,话时间之美”为主题的科学对话。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领衔的水井坊“1号菌群”研究工程,也在这天正式启动。
白逢彦表示,基于“第一坊”不断代繁育的600年的微生物样本,他和他所带领的科研团队,将进行一次深入的科学化系统探索和分析,相信在新菌种及对水井坊酒的独特性的影响等诸多方面会有重大的发现。
水井坊传统技艺总监、水井坊酒传统酿造技艺第八代传承人林东大师将此次研究视为水井坊的品质寻根之旅,不仅要寻找并研究新的菌种,还要以此为基础,丰富水井坊白酒的风味,提升口感独特性。

王新国会长指出,“1号菌群”研究结合生产工艺的配套升级,对白酒饮后舒适度,和饮酒健康的探索也具有借鉴意义。

马勇会长认为这次研究是水井坊构建自身核心资产微生态,实现品质极致化的起点,是白酒行业深挖品质资产,用科学的精神指导品质提升的样板。

一个令人兴奋的“科学”命题
“‘1号菌群’研究是一个白酒行业难得的古菌群样本和令人兴奋的课题。”在白逢彦看来,“1号菌群”是在水井坊不间断600年的老窖池中发现的,与水井坊酒体酒质有着特殊关联,一是标本价值极高,二是研究具有挑战性,三是研究意义重大。
1998年,水井街酿酒古窖池中发现了珍稀菌种,并初步论证了其与高品质酒体风味的关联性,由此诞生了水井坊,并以其高端白酒的代表和经典之作水井坊井台,奠定了高端白酒开创者地位。在此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的“1号菌群”,对水井坊的价值凸显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