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讲讲《庄子·德充符》中“兀者王骀”的故事。
这个故事说的是:鲁国有个因受刖刑而断脚的人,名叫王骀。王骀虽然只有一只脚,但却有很多慕名而来的学生,学生的数量和孔子的弟子三千不相上下。
孔子的学生常季,听说王骀在鲁国的声望可以与自己的老师分庭抗礼,,于是就去请教孔子,说:“王骀这个人并不教授知识,也不辨析道理,但是跟他学习的人空虚而来,满载而归。难道真的有不说话就能教,靠无形感化就能学的方法么?这个王骀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呀?”
孔子回答说:“他可是个圣人啊!我不如他,但还没有去请教,实在是不应该。连我孔丘都以他为师,更何况那些学问不如我的人呢!不光是我们鲁国,我觉得啊,全天下的人都应该拜他为师。”
见老师如此抬举王骀,常季便说:“一个残疾人,却比老师您还厉害,王骀果然不是一般人啊!既然如此,他在运用心智方面,一定有特别之处吧?”
孔子说:“人生最大的课题就是死与生,而王骀可以做到不因生死而改变,就算是天塌下来、地陷下去,他也不会随之堕落毁灭。他这个人,可以无待于外物,不受外界干扰,知道顺应事物变化的规律,牢牢把握‘道’的本质。”
我们前面讲过 “安时处顺”“安之若命”。什么是命呢?外在事物的变化就是命,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所以常常让人无可奈何。自然天地的巨变、个体生命的生死都由不得人,但是人的内心,却可以做到屏蔽外界干扰,把握住变化之中不变的东西。这是王骀人格魅力的根源所在。
但常季好像不是很明白,于是继续追问。
孔子又说:“要是从物与物之间的差异来观察,那么肝与胆之间的差距,就像楚国与越国的差距那么大;但要是从物与物的相同之处来观察,那么万事万物都没有什么差别。明白了这一点,人就不会因为感官的所见所闻而迷惑,而是用自己的心来体会道德的和谐;把万物视作一体,就不会有缺失感,王骀失去了自己的脚,就跟大地掉落了一块泥土没什么差别。”
这段话里有什么深意呢?我们常说“肝胆相照”,肝与胆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但是如果你带着分别心去看待,那么它们形状不同、功能有别,就像楚国和越国之间的差异那么大。但是如果可以把握住宇宙变化之中不变的东西,从道的层面看待问题,就会发现,万物的底层逻辑都是相通的。人的心智达到了如此高度,就会把万物视为一体。既然万物一体,在整体内部,谁多一块,谁少一块,也就无关紧要了。王骀又怎么会把失去一只脚,放在心上呢?
孔子接下来说了一段很有文采的话,他说:“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人们不会在急流的水面上照自己的影子,而是把平静的水面做为镜子,唯有静止的东西才能使其他东西静止。
前一段时期,思绪很纷乱,什么都写不出来,很抗拒。忽然因为疫情需要在酒店集中观察,和外界隔绝,感觉有了时间。于是给自己做了一个身心SPA,每天早上起床坚持空腹进行冥想、站桩。吃过早餐,就做想做的事,看书、玩游戏、追剧,中间穿插八段锦或瑜伽,晚餐后用半小时听一本书,一边听一边散步。再也没有因为心乱如麻而产生的各种焦虑和烦躁,内心平静,文思泉涌,相当高产,重新感受到了写作的乐趣。
所以,我们没必要急于登顶,放慢脚步,才可以好好欣赏道路两边的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