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见自己的孩子在池塘边玩水,肯定会不由分说责骂起来,更不要说在粪池旁掏粪了,简直无法想象吧?
《窗边的小豆豆》就讲述了一个一年级小孩子掏粪的故事。
《窗边的小豆豆》是日本作家、主持人黑柳彻子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首次出版于1981年。
这本书讲述了作者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小豆豆(作者)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巴学园里亲切、随和的教学方式使这里的孩子们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我很久以前第一次看这本书,就觉得应该成为家长们的枕边书,每次看都会有不同的感悟。
这一天,小豆豆去上厕所。她有个习惯,上完厕所要向下看一下,这个习惯已经让她掉过好几顶帽子了,而这次更糟糕,她的钱包掉到了厕所里了。这个钱包里没有钱,但小豆豆特别喜欢它,是她的心爱之物。
小豆豆什么反应呢?她没有哭,也没有放弃和离开,而是跑到校工叔叔放工具的房子里,她要干什么呢?她找到了洒水用的长把大勺。她要一个人捞出自己的钱包。
小豆豆绕到厕所后面,找到了化粪池的掏粪口,池子很大很深,小豆豆不敢看,尽管有掉下去的危险,她还是不顾一切地挖起来。她挖啊挖,钱包始终没有出现。
就这样,小豆豆身旁的草坪堆起了一个小粪堆。这个时候,校长路过,他没有任何夸张的反应,只是看着小豆豆忙活,他问小豆豆在干什么,小豆豆边忙边回答说自己的钱包掉进厕所了。
“是吗?”校长说着就走开了。
小豆豆身后的小粪堆越来越大了,可是钱包还是没有出现。校长走过来问:“找到了吗?”小豆豆满头大汗地说:“还没有。”校长临走时候提醒小豆豆:“弄完以后,要把这些粪全都放回去哟。”
小豆豆干劲十足,她把化粪池都掏干净了,也没找到钱包。虽然钱包没到,但是小豆豆并没有沮丧和难过,相反,她有一种自豪感,心里感觉 :即使钱包没了也没关系,她也是挺满意的。
她又把掏出来的粪一点一点全部放回池子里,并且她还细心地把渗了脏水的那部分土,也放回到池子里,还把工具放回了工具房。她第一次感受到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她为自己骄傲。
妈妈听到这件事情后,称赞校长是一位了不起的人。
面对小豆豆的行为,我们家长和老师会有什么反应呢?肯定是生气啦,墙上乱涂乱画都已经让很多老师和父母头疼了,更何况这是掏大粪,一天什么都没做,就做了这一件事情。
但是,校长的态度和反应让人很意外,也值得我们学习。他只是告诉小豆豆,找完东西记得恢复原貌,这样的心平气和的心态传递给孩子两个信息:第一,这样做并没有什么错;第二只要恢复原貌,这就是做了一件值得自己骄傲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孩子感受到了这种被信任的力量。小豆豆从此改掉了“上厕所向下看”的习惯,而且从那以后她知道了,东西要放回原处,也因此更加信任和喜欢校长了。
为什么现代的家长都普遍有教育焦虑呢?“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口号让父母焦虑;过山车一样的成绩变化让父母焦虑;还有孩子每个阶段的成长叛逆更让父母焦虑。总之,关于孩子,父母总有无穷无尽的焦虑。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焦虑是一种情绪,当面对问题,找不到解决办法时,就会产生焦虑。所以说,焦虑很大程度上是自己带给自己的心理负担。想要克服这份焦虑,最好的办法是将关注点放在解决事情上,而不是放在那个暂时的结果上。
前面我们看到,当看到小豆豆掏大粪忙得满头大汗时,校长会先问小豆豆在干什么,而不是认定自己看到的现象,去阻止和警告。当知道小豆豆在找钱包的时候,校长离开了。
校长没有给小豆豆任何帮助,也没有任何评价,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遇到孩子类似事情的时候,就可以放任自流了呢?肯定不是的,我们知道,那些“熊孩子”的背后,都有规则意识的缺失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