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注意到校长的一个细节,如果说,他第一次看到小豆豆是恰巧路过,那么第二次他来看小豆豆,一定是有意为之。校长看似平常的离开,实际上是在远处观察小豆豆,毕竟小豆豆站在粪池边也有一定安全风险。
当看到小豆豆并没有任何想要放弃的意思,而且身后的小粪堆越来越大时,校长想到了什么?他想到了规则。校长会先表达自己对小豆豆找钱包这件事情的关心,询问了事情的发展进度,然后又提醒小豆豆要把这些粪便都放回原位。
一句简单的话,用很自然的方式说出来,就给孩子的行为划定了规则范围,也让小豆豆知道了自己只要把粪便放回原位,这件事情就是有意义的。
你看,在巴学园里,规则被融入自由之中,就让自由不再是满足人性本能欲望的工具;规则也不会成为冷冰冰、硬邦邦的让孩子无法接受的束缚。
可能你会说,在现实生活中想要像校长那样对待孩子,太难了吧?这种想法很正常,毕竟想要做到处事不惊,情绪平和,很不容易。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也是引起教育焦虑的另一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难呢?
说到底是对孩子的不放心、不信任。因为不相信孩子,所以该让孩子自己做的事情,父母能代替做的都给做了;因为不信任孩子,父母看到孩子在墙上乱画、出门就疯跑时,第一反应就会严厉禁止;因为不信任,只要孩子做出不同寻常的行为,就立刻警觉,担心发生糟糕的事情。
校长如此淡定,看到一个孩子做的很多事情,都觉得是正常的事情,没有任何不快,甚至连奇怪的感觉都没有。
这是什么样的力量呢?这就是信任的力量。这是一份大爱,是对孩子充分的信任。小林宗作校长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们大家都是一样的,无论做什么事情,大家都是一样的。”
校长相信每一个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有意义的,都有要做的道理,但是,他会给孩子指出需要完善的地方,让一件看起来糟糕的事情,最终变得美好。
面对孩子做出的很多奇奇怪怪的事情,父母之所以焦虑,一方面是不知道如何面对,另一方面就是不信任孩子。
克服教育焦虑,首先要建立对孩子的信任,成为自己内心的一种信念。有了这种信念,你在面对事情的时候,才能快速找到解决办法,知道怎么了解和应对,自然焦虑就没了。
但是,建立对孩子的信任感,并不是简单说一句“我相信孩子”就可以建立起来的。
这种信任感源于父母内心的成长,一方面要学会换个角度,从积极方面看孩子做的事情;另一方面需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有能力为孩子保驾护航。
面对孩子做的事情,父母可以全程放手不参与,但是要告诉孩子注意事项,要知道自己应该在哪些环节做到安全把控,以及出现状况后该如何应对。
可以说,教育孩子的路,也是父母完成自我成长的路。在这条路上,父母能否做到信任孩子、为孩子保驾护航,比什么都重要。而这份信任不是纵容,也不是没有规则的自由,它需要家长有改变自我态度的勇气,需要家长完成自我的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