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想像的翅膀
让我身上染着秋光
让我那些粘贴、复制的日子
旧流程多了新梦和怀想
彼时我又想起那晚同学一起聊天时,赵雨同学说过的话:新红姐,你知道吗?你给我感觉就用两个字来形容“孤艳”。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会给同学留下这样的印象,我想还是源于我性格吧!
我是一个喜欢独处,喜欢安静,不善交际,保守且传统的人。当时文婷同学在其他同学朋友圈截图发给我这首诗歌时,说实话,我看后有些不高兴,总觉得这位同学有些不懂分寸,怎么能随便给一个女同学写诗歌呢。虽然至今也不知道这首诗歌到底是谁写的,但此刻,在即将离开鲁院之际,一向思想守旧的我,突然改变了想法,其实,这不是不懂分寸,而是一种同学之间的真情流露。它没有世俗的偏见,没有利益的交换,有的只是一份真挚的情感。
记得那晚同学聚餐时,赵雨同学提议,回去后每人为新红姐写一首诗。我开玩笑说,一首不够,要出一本属于我的专辑送给我。尽管仅仅是个提议和玩笑,但回想起来,同学间的情谊却让我感到无比的温馨……在满满的回忆里,不知不觉中,我已围着鲁院的院子走了一圈,最后来到了池塘边,这是我以前每天来喂鱼的地方。
在这个不规则的池塘里,大概有上百条锦鲤。我以为夜这么深了,鱼儿应该也都睡了。可能是熟悉了的缘故吧,我刚到岸边时,就有几条锦鲤摇头摆尾地游了过来,接着是白的、黄的、橙的、红的、黑的,张着圆润可爱的小嘴巴,摆动着尾巴,成群结队地朝我涌来。
原来它们也惦记着爱投食给它们的我,虽然我们无法用语言沟通,但两个月的相处,在即将离别之时,还是彼此不舍。我对它们喃喃自语道,明天我就要离开鲁院了,这是我最后一次来看你们。今后,就是其他学弟和学妹来给你们喂食了,他们,也会像我这样每天都会来看望你们……

七
在院子里究竟转了多久我自己都不知道,抬头时,东方的天边已泛起了白鱼肚。我离开鱼塘,准备返回房间。进入一楼大厅时,脚步却不受控制地朝一楼上课的教室走去。每天预备铃的铃声倏然间在脑海想起,我仿佛看到了我和同们陆续走进教室的身影。我轻轻推开关闭着的教室门,移步到自己的课桌旁,轻轻地拉开椅子坐下来,所有老师授课的精彩画面在我眼前一一浮现出来。
刚开学时第一课,徐可院长给我们讲了《从鲁院发展史看社会主义文学教育成功实践》,让我对鲁院的前世今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鲁迅文学院自1950年创办以来,已经走过七十多年的光辉历程,从最初的中央文学研究所、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到现今的鲁迅文学院,伴随着共和国的脚步和时代的脉搏一路走来,以越来越坚实的步伐行走在不断推动当代中国文学繁荣发展的道路上,成为传承中国文学精神,加强文学队伍建设,坚守历史使命与时代担当的文学重镇,滋养文学创作中的一方沃土。
2002年9月鲁迅文学院开始举办青年作家研讨班,2019年鲁迅文学院首次与中国残联举办了残疾人培训班。2019年鲁院还首次举办了56个民族作家高研班,这是在鲁院历史上属于空前之举。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刘华杰讲的《博物进路与“物间性”》,让我受益非浅,使我对观察感受描写大自然有了更进一步认识。看似博物学,其实都与文学与写作紧密相连,环环相扣。
授课过程中,刘华杰老师讲到的梅特林克最经典的一句话“无用而美好”,对我触动很深。我忽然间想到美特林克在《花的智慧》中提到,花是无用而美好的,它代表了这个世界上大量同质的东西。一个社会应该允许无用而美好的东西存在,容忍有一类人去为这样的东西投入时间和精力——换言之,我们要珍视这些无用而美好的东西。正是这些无用的东西才能使我们在喧嚣的尘世静下心来观察一朵花开,一滴雨落,一片雪飘……能在物欲横流中保持一份清醒,能在灯红酒绿中,寻到一方净土,能在更大的空间中安放自我,感知生活的美好,以及对世界深深的眷恋。
刘庆邦老师从三个方面讲解了“小说的细节”:细节的重要性、小说中的细节、细节从哪里来?同时对这个方面以及怎样使用细节,展开了具体详细接地气的讲解。那堂课是我做的笔记最多的一节课,也为我将来从散文走向小说创作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