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唯一“文学泉”
向金祥
秋分节气(9月23日)如约而至。从修葺过的“景陵古城墙”漫步官池之滨,“满池荷叶动秋风”。池塘里的荷叶已是老气横秋,渐成残荷,“暑退秋澄转爽凉”大势所趋。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虽然节气迎来了秋分,离真正的“凉秋”还有一段距离。刚好过了一半秋天,一半微凉。一半秋阳,一半清朗。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从古城墙边踱步,走过池塘栈道,不知不觉就到了“文学泉”。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这是一口外形奇特的井。井面,呈八角形的石盖凸出地面;石上,三个圆孔排成“品”字形;石下,古井泉水清冽。
官池碧荷田田,栈桥曲径九折,陆羽亭重脊叠檐,涵碧堂临水而立。古往今来,引得无数文人学士慕名前来题咏奉和、论茶品泉。
泱泱华夏,文学刊物何其多,号称“第一”的名山名水名泉何其多,而以“文学”命名的泉却是“天下唯一”。
1600多年前 高僧支遁掘得此井
“文学泉”,一口千年古井,一个诗意无限的名字。据清代《天门县志》记载,距今1600多年前,东晋高僧支遁掘得此井,史称“支公井”。因井口为成“品”字形排列的三个圆孔,故又俗称“三眼井”。相传,此井是唐代茶圣陆羽汲水烹茗的真迹,因陆羽曾被皇帝拜为“太子文学”,后来被称为“文学泉”。
据天门《县志考》“癸酉岁重刻桑苎庐藏版”《陆子茶经》载:“文学泉,一名陆子井,县北门外西北隅官池内,口径七尺,深近百尺,中有断碑废柱,字刻‘支公’ 乃真陆井。”
2008年,著名茶学家童正祥先生对文学泉的来龙去脉作过详细考证。
支公名遁,字道林(314—366),晋代高僧,曾驻西塔寺,前身名叫青云寺。
《全唐诗》第129卷,裴迪在《西塔寺陆羽茶泉》中写道:“不独支公住,曾经陆羽居。草堂荒产蛤,茶井冷生鱼”。唐代诗僧齐己也曾游历竟陵。《全唐诗》第846卷,齐已《过陆鸿渐旧居》,诗题下有自注“陆生自有传于井石”,诗曰:“楚客西来过旧居,读碑寻传见终初。”“种竹岸香莲菡萏,煮茶泉影落蟾蜍”。
《全宋诗》(1991年北京大学编)第二册王禹偁《陆羽茶泉》诗云:“甃石封苔百尺深,试茶尝味少知音。唯余半夜泉中月,留得先生一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