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中韩建交后不久,韩国茶经研究会会长、时年89岁的崔圭用老先生就率团来到茶圣陆羽故乡瞻仰文学泉等陆羽遗迹。回国后,他注册了韩国陆羽茶经研究会,向国内介绍中华茶文化。
2003年10月,为纪念茶圣陆羽诞辰1270周年,首届湖北国际茶文化节在茶圣故里天门隆重举行。我第一次目睹韩国茶人对茶圣的虔诚。他们伏跪在地,热泪盈眶地用木桶汲水品泉,深深地感染了现场的每个人。
文学泉的水真清啊,清如1600年前支公掘井的睿智;文学泉的水真纯啊,纯得像茶圣故里质朴的民风;文学泉的水真甜啊,甜中有知识的甘霖、醉人的书香。

“多情义河水,后浪涌新秀”
陆羽亭下,一对年轻夫妇带着孩子,一字一句读着刻在石碑上的《重修“文学泉”记》;文学泉边,一位老爷爷和孙子好奇地从井盖上的三个孔往下看,仿佛在聆听文学泉的声音。
我伫立在文学泉边品啜来自泉水里的“文学”甘霖,不禁萌发思古之幽情。在这里,仿佛正漫游在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明的中心石家河,仿佛登临六千多年前用黄土堆筑的城壕、城垣,仿佛闻到从伐三苗之战到三国古战场的硝烟,仿佛听到少年陆羽琅琅读书声,仿佛在与诗人皮日休对话,仿佛目睹钟惺、谭元春大展竟陵派文学的雄风。

天门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新石器时代,石家河遗址作为长江中游地区的史前文明中心持续达数千年,是中华文明的三大发源地之一,堪称东方芝加哥。明代文学家钟惺和谭元春在此开创“竟陵派”,名垂青史。清代,湖北三大剧种之一的荆州花鼓戏发源于此。明清两代共有进士、举人468人。明代的驿站干驿陶家巷,高官显宦之众极一时之盛,时人称“一巷两尚书,前面一天官,座后一祭酒,挂角有都堂”。清代嘉庆十六年状元蒋立镛,其父、子、孙、曾孙连续五代高中进士、两登鼎甲,世所罕见。天门诞生了冀汸、邹荻帆、傅敬恭、陈立德、蒋桂英、王士杰、江永红、谢望原、谢柏梁、郭良原等一大批现当代文化精英,新时代加入文学艺术协会、学会的本土文学爱好者多达数千人,《人民日报》盛赞“江汉才子出天门”。著名诗人邹荻帆先生曾赋诗:
吾爱吾乡土,杏红满枝头。
多情义河水,后浪涌新秀。
文学泉,和石家河文化遗址一样,是天门人杰地灵的历史文化地标。每天都有人来到这里凭吊茶圣陆羽,一代又一代人践行着陆羽精神。“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全国百名优秀报人范春歌访问天门时,面对这幅美不胜收的青碧画卷感叹地说:“文学泉确应出在天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