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04年,陆羽带着他的梦想,自强不息、淡泊名利走完了72岁的一生。
人们为纪念陆羽,将其少年时代在寺院汲水煮茶的“支公”泉井称为“茶井”“茶泉”,从874年起称为“陆子井”。
1593年,李维祯把“陆子井”命名为“文学泉”;1783年,陈大文捐石亲书刻碑石,“文学泉”播名四海。
李维祯(1547-1626),湖北京山人,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曾任礼部尚书,明代史学家。他在《陆羽祠记》中记载:“故有覆釜洲,有陆子泉,又曰‘文学泉’,皆品水烹茶处”。“泉久没湖中,隆庆间治湖得之”。
陈大文在任湖北安襄郧兵备使期间,数次凭吊陆羽遗迹。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捐石刻成“文学泉”“品茶真迹”石碑和如今存放在陆羽纪念馆的那块长104厘米、宽39厘米《唐处士陆鸿渐小像》石碑。
陈大文撰《唐处士陆鸿渐小像碑》文曰:“余于乾隆壬寅冬过天门县,雪中访文学泉古迹”,“复于井后筑小轩三楹为品茶之所,作记以记其事。癸卯春,余勘堤再过其地”“并汇诸作勒石,以垂不朽。”
陈大文(1742年-1815年),是河南杞县人,原籍浙江会稽,乾隆三十七年进士,曾任广东巡抚、山东巡抚、直隶总督、工部尚书、两江总督、兵部尚书等要职。文学泉边的“涵碧”堂,至今还挂着陈大文的题联:
香浮碧乳留真味,
影动清流愜素心。
这幅题联,不见“茶”,也没有“茗”。陆羽是茶圣,纪念他的题联怎么能没有茶呢?
一般写楼台亭阁这种题署联,有三种方法:一是嵌字,二是释名,三是释义。
堂名“涵碧”,上联涵香,下联流翠。题联没有采用嵌名,而是释名和释义相结合,上下联围绕一个“茶”字,阐述茶道的清淡雅致。名词的小类对仗,动词的分类对仗都很精致,不着一“茶”字,却尽得茶意。功力深厚,古意悠长。
1828年,知县邵勷建文学泉阁后,曾任武昌府学教授、国子监博士的天门书院主讲熊士鹏(1755—1848)为之作记。他在《文学泉阁记》写道:“泉以文学名,非重其官也,将以循名而实也。”“邵公治政之早暇,与予过西塔寺,见有桑苎庐曰:‘此为陆子发迹之所则可’”;“遂寻文学泉故址,泉水素清冽,而为瓦砾沟水所湮塞,故浊而不可食。命里人持畚挶掘碑碣,得陆子象焉,曰:‘此宜为陆子汤沐也’。尔地表薮泽,规原隰,甃井眉,树石槛,中建阁,四围绕以垣篱。”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文学泉在周恩来总理的过问之下,很快就得到修复,并在井西北侧重建陆羽亭。2003年,市政府再度维修文学泉,新修1939年被日军毁灭的涵碧堂。2018年,市政府斥资87.5万元改造文学泉。
1992年,陆羽文学泉井被湖北省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景陵古城墙与第三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陆羽文学泉井合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日本茶人布目潮沨、诸冈妙子专程前来寻访陆羽遗迹,拜谒“文学泉”“品茶真迹”。诸冈妙子将父亲一九四〇年印藏的一部《陆子茶经》交付给千宗室后,由里千家在日本组织召开日中茶经研究交流会,特地邀请天门陆羽研究专家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