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县志》载:“清乾隆三十三年夏,因天旱,居民掘荷池取水,得石盖,上有三个圆形眼如品字,盖下有泉,泉旁得断碑,隐存‘文学’二字,于是知县马士伟甃井构亭”。
1940年7月,日本学者诸冈存在《茶经故乡访问记》一文中记叙所见的文学泉:“又发现荒草中埋没石碑一块,正面是‘文学泉’三字,背面是‘品荼真迹’四字。”“在此碑附近有用两块石板盖着的三眼井”。他将此文收录在1943年出版的《茶经释评外篇》之中。
唐代宗诏拜陆羽为“太子文学”
《中国茶文化大观》记载,建中年间(780—783),陆羽被唐代宗诏拜为“太子文学”。
“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孔子《论语》中,指文章和博学,被列为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之一。
“太子文学”成为官名,相传自汉末魏王、曹魏奠基人曹操开始设置。《通典》卷三十有“魏武置太子文学”。唐代“文学”职官可分为州府“文学”、幕府的“太子文学”、中央“文学”。“太子文学”是正六品下,只有三、四人。
陆羽博学多闻,不但是茶学专家,也是当时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史学家、传记作家、地理学家。有研究者认为,他一生著作多达二十种。
欧阳修在《集古录跋尾》指出,陆羽一生“著书颇多”,但除《茶经》,其他书皆不传,盖为《茶经》所掩,主要被他茶学方面的成就所遮没了。
费衮的《梁谿漫志》里说,陆羽为《茶经》所累,以致其他著作传世太少。他“百氏之典学铺在其掌,天下贤士大夫半与之游”,名震朝野,建中年间,两次诏拜为“太子文学”、“太常寺太祝”,(但他)都婉辞圣命。
公元761年,29岁的陆羽潜心著述,完成《茶经》初稿和自传等论著,以《君臣契》《源解》《江南四姓谱》《南北人物志》等奠定了文学家的地位。
42岁时,陆羽和颜真卿等50多位文化名流一起编纂共360卷的宏伟巨著《韵海镜源》。在欢庆《韵海镜源》完工的南堂聚会上,陆羽曾有联句:“会异永和年,才同建安作。”南堂雅集与兰亭聚会尽管处时不同,但文朋诗友的水平并不比“建安七子”逊色。
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年),陆羽在上饶居所惊悉恩师智积禅师圆寂竟陵,十分悲痛,因路途遥远不能及时赶回见恩师最后一面,写下一首诗明志寄怀,把温蕴已久的衷肠倾诉故乡:“不羡黄金垒,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这首诗的意思是:不羨慕黄金做的酒器,不羨慕白玉做的酒杯,不羨慕入朝为官,不羨慕富贵名利,只羨慕故乡的西江水,流向竟陵城边。有人称之为《六羨歌》,也有人叫做《四不羨诗》。
陆羽去世不久,据《唐国史补》所载,如“巩县陶者,多为瓷偶人,号陆鸿渐,买数十茶器,得一鸿渐。市人沽茗不利,辄灌注之”;把陆羽陶其像,奉之为茶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