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在这一年的十月,“四人帮”被粉碎了。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街头上到处张贴着红红绿绿庆祝标语,人们的脸上也绽开了久违的笑容。
高光时刻——初中
我的初中生活分两个阶段,六、七年级是在片联中上的,离家有三里地。那时,全国科学教育大会刚刚召开,上上下下对教育特别重视,抓得很紧。当时我们的作息时间是早晨上学,中午回家吃饭,傍晚放学回家吃过晚饭后,还需回到学校再上两节课的晚自习。三里的路程,一天要走三个来回,累倒没觉得,但饭必须准时,否则便会迟到,而我又天生要强,干什么事总是抢在前头,这可让在田里劳作了一天的父母更加辛苦了。
那时,我们家人口多,奶奶、父母加上我们兄弟四个共七口人。一天的主食主要是玉米面饼子、地瓜等,需要在早晨这顿饭做好。因此,父母几乎每天都在三点半起床,母亲在锅灶上烀玉米面饼子、蒸地瓜,父亲专门负责烧火。待饭菜做得差不多熟了,时间已接近五点,这时我才爬起床,洗把脸,匆匆忙忙吃几口饭,便背起书包,冲入夜色,往学校奔去。即使离校三里地,我也经常是第一个到校。春、夏、秋三季尚好,气温没有那么低,而到了冬天,北风呼啸,冰凉刺骨,加之那时条件又差,人们大都空心穿着棉袄棉裤,所以遇到这样的天气,我便裹紧衣裤,拉低帽檐,紧跑几步,待身上有了热乎气,再迈开双腿快步走。从我们村到学校,要翻过一道小石硼,穿过两个小村庄。在一冬天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邻村一位男青年,因情感问题受挫,就在石硼旁的田里自爆殉情。我早晨上学,就从这块田的地头走过,因为天黑,硬是没有看到路旁还躺着个人,现在回想起来,仍心悸不已。
那时节,虽然学校的硬件设施很差,教师也大都是些民办教师,但那时刚刚恢复高考,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大学梦,因此老师们教得认真,学生学得努力,家长更是全力支持。记得很清楚,我曾在班主任的帮助下,花了9.9元买了一套《数理化自学习题集》,要知道9.9元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为了不辜负家长的期望,稍有空闲,我就拿起书来,进行自学,并且根据学校的教学进度,提前进行预习并尝试着每天做十道题。第二天带到学校,请老师批阅,遇到不懂的问题,就顺便请教一下老师。逐渐地,我的勤奋好学就在学校出了名,经常受到其他班级的老师和学哥学姐们的嘉许。其间发生的一件事,更让我获得了“小先生”的美名。六年级上学期,距期末考试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班主任许老师因落实政策远赴上海,办理接班手续等问题,一时半刻赶不回来,我们班的数学课就由邻班老师代上。老师讲完新课布置完作业就忙他的班级去了。作业批改及自习课咋办?在同学们的一致推荐下,我硬着头皮,开始担任我们班的数学小老师。自习课上,我常根据所学内容,安排同学做习题,间或请个别同学到黑板上演算,然后集体批改;或者我自己出题,誊写在黑板上,对同学们进行阶段小测,对错误较多的习题,则集体找出错因,再出类似的题让大家练习,直到全班同学都学会为止。期末,全县统考,教师换校监考,集中批卷,结果我的数学很轻易地考了个满分。
这次统考,还考了地理。由于这是一门新学科,教科书所涉及的行政区划、地形、地貌、河流、气候等知识庞杂,平日里老师只是上上课,划划题,也没有进行系统的复习,突然说要考试,老师同学都有点手足无措。直到考前那天晚上,我心里仍感忐忑,躺在被窝里也是翻来覆去难以入眠,于是干脆点起油灯,放在窗台上,披上棉衣,斜倚在窗台旁,拿起地理课本,从头开始,一页一页翻看起来。感觉哪里是重点,就多看几遍,尽量往脑子里装,待全书看完,已经是下半夜了。第二天考试,我硬是凭着头天晚上的临阵磨枪,考了个60分,是全公社唯一一个考及格的学生,这个成绩也让我们的地理老师兴奋地从公社集中阅卷现场一路念叨到学校,夸奖到村里,一时间让我“声名远扬”。春节期间到亲戚家拜年,偶遇一位城里的学生,她也说这次地理考试题很难,城里也没有几位考及格的学生。
初中时,还有一项运动激起我莫大的兴趣,逐渐演变成为我一生的爱好,那就是篮球。小学时,在爱好体育的吕老师的训练指导下,我们这届学生从二年级就开始接触篮球,运球、传球、过人、三步上篮等动作做得既标准又漂亮。经常是放晚学以后,吕老师就把我们几个组织起来打半篮,我投篮的准确性就是那时候培养出来的。上初中不久,就被体育老师选中,参加了校队,集中训练时间不长,就代表公社到县城参加比赛。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到县城参加比赛的情形,那时正赶上烟潍公路铺设沥青,到处尘土飞扬,路况更是坑坑洼洼,到城里别说汽车,自行车也没几辆,虽说住的是政府招待所,但都是大通铺,还需自带行李,15里的路程,几乎都是绕路步行。那时正值酷暑,所以比赛大都安排在夜晚,场地是青砖铺砌的灯光球场,球场周围还砌有几排观众席,夜晚出来逛街的人很多,所以在这样的场地上打比赛,心里还是很紧张的,好在我上场后还投中了几个球,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比赛连续进行了三四天,结束后作为奖励,带队的赵老师带领我们游览了蓬莱阁,并在阁前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