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不绕远了,答案正是:不断给人提供价值。
「不断给人提供价值」才会让你在人际事业中获得成功,我想大家多少都理解这个道理,但这句话,谁能够接受到多少程度,那就是一个境界的问题。
我也得加紧提升自己的这重境界啊,共勉吧。
第二层是,你的对话有内涵,你的对话可以启迪对方的思考。
最近看丹尼尔·华盛顿的《伸冤人》(又是一句话电影推荐时刻:这部电影观感不错,可以看看,哈哈),丹泽尔·华盛顿扮演的“鲍勃”,我喜欢开场那几段他看书的场景,女主跟他发生过几次对话。
鲍勃在看《老人与海》,女主问故事结局怎么样了,鲍勃说,老人最后只拖回来鱼的骨架。
女主认为老人最后什么也没得,是在浪费感情,鲍勃说:那得看你怎么理解,老人在认为自己不再有当年之勇的时候,遇到遇到了真正的对手,他在鱼的身上看到了自己。鱼越挣扎,他越敬重它。女主问:那他怎么不放了那条鱼。鲍勃:老头就是老头,捕鱼就是捕鱼,该是什么角色就做什么角色。
女主是妓女,她还未成年,她已经在开始反抗她的压迫者,但她没有信心,鲍勃鼓励她:改变你的世界。
鲍勃的太太有一个“必读100本书”的项目,因此他也一直在阅读,读到第91本。
鲍勃看起来很有内涵,我们生活中都挺希望有这种朋友,他们的话会让你思考。
但生活中,这种类型的朋友很少......但既然别人不是这种人,你为什么不去成为这种人呢?
你会说,我也看书,但就是读不出内涵来,看完一本书就是一本书,说不清道不明书里到底讲了些什么——但谁说,像“老头就是老头,捕鱼就是捕鱼,该是什么角色就做什么角色”、“改变你的世界”这种话,就得是自己领悟出来的?
有一次,我跟一位朋友聊音乐综艺,聊到某位歌手的表现,他说起来头头是道,让我很佩服啊,但最后他告诉我说,那一期的节目他没看,只是刚好看了乐评人写的东西!
这说明两点,第一,即便我看过节目,能做到观点真实,但真实不一定就有深度;第二,他没看节目只看过乐评,就可以把我说服,这说明有时候一个人的思考是多么的势单力薄。
当然最好他是先看过节目,再去看乐评----但我再一次得说,看别人的深度乐评、书评、影评,对增进自己的理解是多么的重要。
我经常发现,我的说话中,倘能说出某些比较令人惊艳的东西,很多时候,那些内容都来自我近期的所见、所闻、所思,因此我也说过:你是近期的你,加强近期的你,就可以获得较为高能的转变。
所以,你看过一本书之后,想在朋友面前说出点名堂,那就要多去看别人的书评,看看别人是怎么理解的,当然,你在谈话中也不必刻意——因为我发现,只要我们肚子有墨水,不经意间,我们是会不受控制的说出来的。
这是我们的练习方法,练习多了,积累多了,内涵自然会出来——所以,我们不要介意一开始那些刻意,那只不过是在加速我们的积累而已。
三、维持对话的频率,让关系保质期延长
在一次谈话之中,你说话让人舒服,让人愿意听你说,在一次谈话中,你说话对人有帮助甚至有内涵,让人受益且受到启发,但这两步都只是做好了单次谈话的优化,我们人与人相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还需要很多的交流和对话,这就需要我们去维护它的对话频率,如此才可延长关系的保质期。
还是再从本质说,人与人交际,最本质的还是在于,你是否能够对对方提供价值。
先前在一篇文章里,我说《天龙八部》中最受江湖人物欢迎的其实是段誉乔峰虚竹三兄弟,而是薛神医,没看过引段的人可以再看一遍:
那薛神医却是人人都要竭力与他结交的。武学之士尽管大都自负了得,却很少有人自信能够打遍天下无敌手,就算真的自以为当世武功第一,也难保不生病受伤。如能交上了薛神医这位朋友,自己就是多了一条性命,只要不是当场毙命,薛神医肯伸手医治,那便是死里逃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