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价值感,是拥有心安理得的基础:如何提升自我价值感?
“很多幸福在于做事,而不在于做成本身,”北卡罗莱纳大学杰出的心理学教授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Barbara Fredrickson)说。弗雷德里克森的大部分作品都研究了愉悦和积极情绪。她说,愉悦感可以分为两类重叠的经历,她和她所在领域的其他人有时将其称为“享乐主义”和“幸福感”。享乐主义是指能够提供愉悦感官体验或情感的事物。Eudaimonia是指“超越”幸福感并为人们提供目标感,意义,贡献和相互联系的经历。
弗雷德里克森说,从历史上看,这两类享乐之间有很多重叠之处。导致享乐主义的活动(性,笑声,进食)往往与提供享乐主义的活动(如抚养孩子,培养友谊和确保食物)并驾齐驱。她说:“享乐主义是eudaimonic作品的跳板。” 但是这些天重叠通常很少。提供即时,轻松娱乐的东西-食物,娱乐,药物,物资购买-不再与那些宏伟的幸福源泉结合在一起。
当我们从事艰苦的活动时,我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它们反映了比简单的事情更深刻的意义或目的感。
他还研究了将钱花在物质财产上而不是经验上的影响,以及这些不同类型的支出如何影响幸福感。一遍又一遍,他和其他人发现,花钱在体验上,尤其是那些涉及其他人,或者改变或加强一个人对自己的观念的体验,使人们比花钱买物质商品更快乐。他说,无论是一个人尝试去一个新地方还是去一个老朋友,“经历从根本上来说都是改变性的”。
他补充说:“总是很容易走出简单的道路,并花时间和金钱在省力的事情上。” “但是经过反思,人们意识到追求生活经历,即使需要努力,也会使他们更加快乐。”
这个“反思”部分很重要。《幸福研究杂志》于2011年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艰巨的任务或活动可能会暂时降低一个人的幸福感,但当人们回顾自己的消遣时光,这些相同的任务就会增加幸福感。
研究发现,从事一个人认为有价值或有益的任务会增进满足感,这从长期来看会提高幸福感。同样,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发现证据表明,成就感,毅力和精通感以及积极朝着个人目标努力的过程都与更大的幸福感相关。还有一项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普遍不愿或不愿意花费精力追求个人奖励。
从所有这些研究中得出的结论不是,应该通过辛勤劳动或不断追求自我完善来完全消耗生命。每个人都应该获得大量的休闲或“空卡路里”。但是,为需要付出努力的活动或经验(尤其是对个人有意义或将你与其他人在一起的人)花费时间似乎是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