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四两拨千斤,你需要找到事业与生活的杠杆

开宗明义,这个杠杆就是二八法则。
从十九世纪末帕累托的相关发现,以及到后来约瑟夫·朱兰的提出,再到今天,二八法则,它已经是一个“网红词汇”。
有意思的是,和所有其他的管理学名词一样,由于“二八法则”这个词经常打包出现在各种机场成功学书中、以及泛滥于各类自媒体“十个顶级管理法则”,它已经被很多读者所免疫。
今天有人跟你提二八法则,你可能就会觉得俗气、没新意,不过遗憾的是,正是由于这种免疫本身,阻碍了人们对二八原则本意理念的深入理解,更别提以此来引导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就像有人跟你说,巴菲特在生活中恪守二八原则,你会嘲笑,呵,巴菲特怎么会使用那玩意儿。
-
打死你也不相信,因为你想象不出来。
也你不敢想象----因为如果他只是坚守了一条你也知道的行为准则,就足以使之他有如此巨大的成功,那么,你又将置自己于何地?
这就是我们普通人过的舒服的方式,对于那些我们视之无法企及的人物,我们会认为,他们具有某种我们不具有的先天因素,比如天赋,或者是我们所无法具备的,比如资源、权力,等等,才促成了他们诺大的成功。
否则,我们会过得很不舒服。
否则,我们会无法自处。
-
二八原则最重要的意义是指导意义。
比如,“在你所有的努力中,20%的努力产出80%的结果”,那么,我们就可以试着去找出哪些因素造成了80%的结果,然后重新调整自己的努力与方向,将更多的时间用于那些最重要的20%上,就能产出更好的结果。
这就是它的指导意义,它引导我们调整努力与方向。
-
二八法则的中心句是:对于许多事件,大约80%的影响来自20%的原因。
这句话需要强调的地方有三点:
1、 核心在于找出关键的那20%。
关键词----「找」、「关键的20%」。
找:这是动词,强调的是主观能动性,你得去找。
关键的20%:这是对「找」这个行动的结果要求,你怎么保证自己找到的就是“关键的20%”?
所以,完整的意思是:我们需要调动主观能动性,去找到关键的20%部分,为了确保所找到的结果是正确的,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大量的努力、辨识、求证。
这是一件考验你努力的事情,又同时会考验你的观察能力、经验积累度、复盘总结能力。
2、 巨大的改进空间。
大家有没有听过一句话,叫做“浪费源于复杂化”。
比如企业方面,大量的业务可能存在如下问题:毫无意义、计划不周、指挥不当、执行不力、远离客户需求。
总有一小部分业务非常高效且为客户称道。
个人的工作和学习也是一样的,很多环节也是在浪费时间。
但只要转变行为方式,少做低效率之事,在很多方面你还是有巨大改进空间的。
3、 专注
即,你需要关注少数能改变现状的动力源。
但我们极容易走入两个误区:
误区一:平均分配。
说平均分配其实是客气了,其实现实中,大多数人根本没有明确的分配意识。
与其说是平均用力,倒不如说是随波逐流。
误区二:先易后难
从小老师就告诉我们,做题目,要先做简单的,再做难的,于是我们就养成了先易后难的习惯。
但工作中可不是这样的,人一天的精力是有限的,你拿精力去耗费在琐碎的事情上,就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做那些困难的。
20%的工作体现80%的工作价值,我们应该要做的是,集中优势兵力对抗那关键的20%,其实这些说的都是----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用主要精力关注主要矛盾。
-
最后的问题来了:如何将80/20规则应用于你的生活?
在谈如何将二八原则运用于生活之前,我们需要理解二八法则中的最大一个难点,也要对其有心里准备:找到那20%,这是一件挺难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