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写东西,感触特别深,就是读者不仅仅追求的是有用的知识,而且更是新的知识,或者是没见过的知识;他们在乎更多的不是一个方法有没有用,然后拿到生活中去行动,而是看你这种方法我有没有见过,好像一个方法没有新意就没有用了似的。
交钱参加完一个社群,说“学到了一些技巧”,实际上只是在笔记本上做了一些笔记而已,然后就不了了之;他们感觉“收获特别大”的证据,并不是自己应用学到的知识让自己生活产生了多大的转变,而是笔记记得有多厚,或者是受到多大的启发。
笔记记多少并不是学习,启发有多大也并不是学习,因为这些本质上都只能算是“知道”的层面,算是开了眼界;真正的学习是需要你“做到”。
为什么听了那么多道理,却过不好生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你总是听完这个道理接着又赶赴去听下一个“很有道理”的道理。
如今,我们很容易掉到信息陷阱里面去,读完一本新书接着读下一本,上完一个社群接着上下一个社群,知识来得非常容易,但却不会实际改变我们的行为。
所以我会有意克制自己对信息的吸收,比如看书学到一个可用的技巧,我会把它总结放到印象笔记中,并为它制定一份简单的跟进计划;日常生活中,我会经常回顾这些技巧目录清单,看看有没有哪些可以拿来行动,行动之后,我会写上自己的使用反馈,并适当进行调整。
比如上面第一条“表达负面反馈之前,先给出正面的反馈”,就是我的一条行动实践。
4、维护你所珍视的关系,主动淡化其他关系
这是近一两年来我学到的最重要一课,就是,关系真的是需要你去花时间的事情,为什么看起来这么简单的常识,我还需要一个“学”的过程?原因就在于,我以前在这方面的认知不够。
其一,由于受到人脉污名化的影响,我一度很排斥关系中的一些刻意行为,比如一些没有实质意义的寒暄,在我看来既浪费时间又显得虚伪,但实际上,我从来没有清楚过,人脉这两个字到底意味着什么;其二,我一直认为一份正常的关系就是自然而然的,不值得专门为了加强与某人的关系而花费时间。
所以,顺其自然的结果是,即便你曾经珍视的关系,也慢慢的淡出了你的生活。
学校交友,确实看起来不怎么需要可以维持,都挺单纯,最重要的是,地域限制你们只能在诺大的方块中来回走动,上课会遇到,食堂也遇到,感觉友情就是这么简单;但是在社会里,即便原先本着“能相互蹭饭”的初衷相约住到同一城市相隔不远的地方,你们之中只要有一方不勤走动,关系也会满满疏远。
有人总感叹“大学认识的人,到了社会就不怎么联系了”,这句话你读两遍会发现很有意思,你既可以把这句话当成一种结果来读,又可以当成一种原因来读。
与恋爱关系不同,很多关系都没有理由需要正式的分手;与恋爱的关系又有相同,就是所有的关系都需要专门投入时间。
5、你并不能够通过内心自省而发现真我
我到底想要什么、我到底喜欢什么……我把这些问题称为追寻“真我”的问题,我想很多人也曾为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到底真正应该追求什么而苦恼——实际上,你为此苦恼是应该的,你为此感到迷茫是意料中之事,因为一旦你陷入不追追寻“真我”的自省之中,你就掉入了无解的泥潭,无法自拔。
实际上,你内心不存在能通过自省发现并为你指明正确方向的“真我”,尤其在早期。
是的,你的追求塑造了你所做的事,但是追求本身就受到你的行动和经历的限制。随着你的不断成长以及世界的不断改变,你不断塑造出一个全新的自己。个性不是你找到的,而是自己浮现的。
等你的事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你的追求很可能会变得更加具体、透彻。
传统理念要求我们先要搞清楚我们想要什么,然后再去追求,然而这与我们普遍所熟知的学习顺序的矛盾在于,在改变的过程中,我们会先看到结果,即改变让我们产生了什么样的感受,身边的人对我们的改变有什么样的反应,之后我们才会开始思考,把外在经历内在化。
我们平时都说的是“我经历了什么什么样的事情,然后我产生了怎样怎样的认识”,比如你参加了支教,然后才明白支教如何如何,你有了创业经历,然后才明白创业balabala…都是先经历,然后才产生思维的转变,为什么我们不能一直沉溺于反思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你无法思考你所不知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