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经典实验中,要求物理专业的初学者和专家将一些物理问题进行分类。初学者会通过问题的表面属性进行分类——例如问题的重点是不是一根弹簧或者一个斜面,而专家则根据解决这个问题可能会用到的物理定律对其进行分类。
像这样的思考能力不可能被直接培养出来,而是萌芽于长期的知识积累。
如果大家都能够重视到这一点,学习策略也可以跟着改变:采取有利于形成长期记忆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比如,相比于在网上就随意的文章东看看西看看,就远不如每天就某一个主题的文章看上十几篇更有利于形成你的长期记忆。
比如学到的知识,把它分享出去,或者通过口头转述的方式,或者通过书写的方式,都更有利于让知识变成长期记忆。
学习能力的基础就是记忆下来的知识,我们知道的越多,就越会思考。
很多人毕业之后,是否还具有一些刻意记忆的习惯?
我有时候看书还是会让自己历经一个刻意记忆的过程,因为我知道,唯有刻意去记忆,我才能够记得住,也只有记住了,我往后的思考才能够以新的思考资料作为起点。
今天看段视频留下些印象,明天看看新闻,也只是留下一些印象...然而这些仅仅一时让你留下印象的东西是维持不了多久的。
能够持续提升思考品质的决定因素之一是你长期记忆下来的知识,如果你的头脑已经长期没有什么大的事件撼动----大事件足以让你形成长期记忆,比如这一次笼罩全国的疫情,但如果没有什么撼动你头脑的大事,你的长期记忆的材料就等不到增长,也许很多人毕业很多年,但其思考品质还是和刚毕业一两年提高多少,只不过增多的是一点社会气、更油条一些。
三,注重积累量。
“积累量”其实是前两项背后的奥义,提前学习就是提前做积累量,更善于把知识转化为长期记忆、学习以经营自己的长期记忆为核心,其目的也是为了比别人更快的提高积累量。
文章前面举到的例子,一个具备1000个知识点的人就比只具备900个知识点的人,在面临新知识任务是吸收更强;那位作家的例子,在他看的书没有足够多之前,看过的书都忘了,但是看了一年之后,那些书之间的知识才产生了联系。
其实知识具有群聚效应,当新的知识找不到其他可以依附的知识时,不用半分钟,它们就会从记忆中溜走。
另外它还关乎----好奇心。
好奇心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叫做消遣性好奇,表现的是无止境的喜新厌旧,比如看小视频、碎片新闻、刷网页等等,这些刺激的是我们的消遣性好奇;对应的还有一种,叫做认知性好奇,它指的是一种对知识和理解的探寻,往往需要我们付出努力。
认知性好奇往往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人能够热衷于知识本身,因为任何的知识都不是完整的,它总是存在缺口,这个缺口就会引发人们想要探求的好奇心----知识积累能够激发我们的认知性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