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每一个小时里重新找回对自己身体的自控,你就慢慢的控制住了自己。
3、技术性对抗间歇性堕落
《我的奋斗》是罗永浩的一本自传,在书中,他表示自己也和所有人一样,都是懒惰的、没有毅力的人,年轻时也会因为一场人生励志讲座而热血沸腾两三天。他曾为了督促自己坚持学习,在小摊上买了100多斤成功学破书。
每当他学习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会打开这些书籍,给自己注射精神鸦片,于是又能坚持学习三天。
当他发现自己会因为这些书而激发斗志的时候,他技术性准备了这些书籍。
最后,那一百多斤书只有两三本没碰过,就是这些书籍,让他挺过了最为艰难的学习阶段。
我想那时候的罗永浩是很幸运的,因为那时候的他,看成功学书籍,对于他而言,具有注射精神鸦片的作用。
我也给自己注射过类似的精神鸦片,一次班主任在班会上播放感恩视频,我看电影什么的不大会哭,但是看这些视频,我会哭得稀里哗啦,每次看完,就觉得要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父母要好好学习,动力特别足。
我高中的时候,在手机里存了几个这类视频,每次失去动力的时候,夜里,会在棉被下偷偷看这些视频,第二天又斗志满满。
但是现在再看这些视频,已经看不进去,它们再也激励不到我。
所以成功学,鸡汤,激励视频,这些东西,它们对人的激励作用是有阶段性的,它们可以刺激没见过世面的年轻人,但对那些饱受社会毒打的人,这些东西无能为力。
如果这些东西现在还能激励你,那就不妨让它们激励你——因为被激励过的人知道,这些东西的激励作用,还真挺杆杠的。
4、进两步退一步,才是正常的,继续走就好
玩游戏的时候,你学习新的技术动作,今天在训练场练习,能上手了,明天再来玩的时候,发现自己却生疏了,这很正常,你需要再练习。
很多事情都是如此的,有的人从一个不自律的状态想让自己变得自律,结果自己坚持没几天,就回归原先的状态,再一次尝试,发现又是如此,于是得出自己不行之类的评价。
这样的自我评价来得未免过早。
我们经常以最后一刻的结果来作为事件的评价,然而,一个人自律两天,跟一个人坚持了五天,这两者的“失败”是不一样的——何况,这些中断并不代表你的失败,你只需要继续就好了。
一个要求自己上进的人,最怕的是自我苛责。
想想看,如果一个人能去掉自我苛责,更加纯粹的看待自己的行为,第一次尝试自律,他坚持了两天,第二次坚持了五天,第三次坚持了七天……尽管我们会看到,中间他会有间歇停顿,但是只要他不进行自我苛责,不把这些“间歇停顿”扩大变成“长时间停顿”,他就可以重新再来。
如果他学会复盘和自我反思,那么就可以沿袭使用上一次的经验,在新一次的自律尝试中坚持更长的时间。
我很喜欢我一位朋友说的话,不要在原地停留太久。
是的,只是间歇停顿而已,没准那是在调整自己的节奏,没准是在休息,只是,不要在原地停留太久就可以了。
5、让万事开头不难
对于重要的事情,更为重要的不是把事情做成什么样,而是首先训练自己能够一直去做。
比如阅读这种事,很多人知道它重要,但是执行不来。有时候下定决心,但是没看多久,于是阅读计划就搁置了,渐渐会觉得看书这件事好难。
对于这样的朋友,我想问,每天看一本书、每天看30页、每天看10页、每天看一页,哪一项对你来说,是一定可以做到、一定不会失败的?
把你的目标计划,细分成任务,细分到每天做都不会抗拒,每天都可以做到,而且一定不会失败,然后持续的去做。
每天去做,这件事就会变成你生活的习惯存在,你会像习惯吃饭、刷牙一样习惯它的存在。
任务小到不可能失败。(这也是《微习惯》一书的思想)
每天写1000字很难,但每天写50个字,却很简单,简单到不可能失败。
每天背100个单词很难,但每天背诵5个单词,却很简单,简单到不可能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