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之前你没看的很多书、没有时间来了解这个世界几千年的历史发生了什么、没有机会来了解这些年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总之,高中毕业那一刻,你就终于有时间和精力来填补这些知识的空白了。
花几个小时的时间,就能过了解别人用几十年的认知积累下来的知识,真不知这世上哪还有这么廉价的增长认知的方式。
然而,很多人并没有这样做,这是很令人惋惜的。
很多人口口声声说要培养批判性思维,但是,深入的思考需要依靠知识积累才能萌芽的。
大一大二让自己进行大量的阅读,其一可以迅速形成对这个世界的一些基本认知,其二可以让自己的思考脱离肤浅的层次,而这两者,都是你往后能够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
4、一技傍身,再谈软实力
以培养核心竞争力为先。
这个世界能贴上优秀标签的人很多,但常见的优秀并不能体现出稀缺性。比如学校里的那些人,他们的「优秀」几乎可以用罗筐数计量,比如从小一箩筐的各类奖状,人们对他们的印象也是一箩筐的各种好,成绩优异、遵纪守法、道德良民、三好学生……但是这些优秀在面临实际职场竞争的时候,效力往往就被淡化了---如果你没有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就难以脱颖而出。
很多人热衷于到学校社团之中提升所谓“软实力”----「沟通力」、「说服力」……这些都很好,而且往后在职场中也极为重要,但首先你得有一项硬技能傍身,否则这些软实力就等于空架子,无所附庸。
比如笼统的「写作能力」这一项,如果你希望以它作为生产力,就不要连个文案都写不好;很多人只是限于书写碎碎念的得意,距离有力量的生产力还欠太多的提升。
想想自己往后毕业最有可能依赖哪种技能吃饭生存,然后先把更多的精力花到这方面的培养上,先硬后软,而不是倒过来。
5、偷师顶尖学府的有效训练手段
先推荐大家看一部韩国电视剧《爱着哈佛》,讲的就是大学的故事,很励志,相信其中有关读书的那些场景会触动到你。
然后感兴趣的话,再到网上搜一搜牛津和剑桥这两所大学所独有的tutorial学制,此学制的一大特点是,每周有一个大课,对应大课有专属导师,他会给学生布置阅读书目以及每周的论文题目,学生每周需要完成一篇论文,并在一对一的讨论课上与导师进行深入讨论。
通过阅读书目,然后书写论文,还要和导师进行讨论,这会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写作能力形成巨大挑战,当然,这个过程也能极大的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再和导师的讨论中,还要挑战学生的应答能力、反应能力,想想看,如此高强度的训练三年,一个学生的思想深度将达到何种程度?
我们大学没有这个制度,然而你如果想让自己的大学生涯在以上列到的各种能力上有质的飞升,奈何不自己进行效仿?
两个同学就可以,其一,理解共同愿景,你们得了解tutorial学制的精髓,并且都愿意对次进行尝试;其二,如果实行的话,两人约定阅读共同书目,并每周写作相同话题的文章;其三,互为导师,每周在固定的时间做深入讨论。
即便效果比不得剑桥牛津,但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6、维持求知强度
曾有2200名大学生接受跟踪式记录,学生们被要求分别在入学时、第一学年结束和第四学年结束,这三个时期接受问卷调查。调查结果中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学生学习动力在第一学年结束时突然下降,并且直到毕业也未恢复。
这是一个十分值得警醒的现象。
想当年,刚入学之前,我对大学憧憬万分,到了大学之后,依然能够发现许多同学依然保持着学习的热情。我自己也是,在第一年,我对图书馆、对阅读简直可以用疯狂来形容。
但是随后,升入大二,确实很多热情就不见了,课堂上,你能发现更多逃课没来的同学、玩手机的同学...各方面都渐渐变得“老油条”。
历经第一学年的新鲜期之后,确实这也基本上是大学生群体的普遍现象,然而,也有的人能从出淤泥而不染,从这股怠惰之气中挣脱出来,如果说大学需要自律,那么最应该强调的自律就应该是从大二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