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肾着汤探究从脾论治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霍晨露, 宋欣怡, 李 慧, 郭锦晨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以腰部疼痛为主要特点的常见退行性疾病, 据统计, LDH 患者占全国总人数的 15.2% , 多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 并且呈日渐年轻化趋势, 其中寒湿型 LDH 尤为常见, 占发病人群的 37.1%[1]。 目前,本病患者众多, 且大多数寒湿型 LDH 患者表现为下腰部感应痛。 中医学认为, 寒湿型 LDH 属“痹证” “腰腿痛” 范畴, 而腰为肾之府, 肾虚则腰背部疼痛; 因此, 现代临床治疗寒湿型 LDH 多从肾论治, 以补肾为要, 而忽略了其他脏腑对腰痛的影响。 现代临床腰痛病因繁多, 病机复杂, 若单从肾的角度治疗则不能取得良好效果。 孙玉信 [2] 认为,脾主身之肌肉, 在临床治疗时多以肝脾药佐以补肾药, 能缓解患者疼痛, 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本文以《金匮要略》 中肾着汤证原文为基础, 分析其治疗寒湿腰痛的思路, 论述从脾治疗寒湿型 LDH的理论依据, 以期为寒湿型 LDH 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1 肾着汤原文分析
《 金匮要略· 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曰: “肾着之病, 其人身体重 甘姜苓术汤主之。 ”可知其症状表现为“身体重”“腰中冷”“腰以下冷痛, 腹重如带五千钱” , 与寒湿型 LDH 的临床表现腰腿沉着僵硬、 如坠如裹、 遇寒痛增等相似。 从“身劳汗出, 衣里冷湿” 可见其为劳累汗出,汗湿衣衫, 贴于皮肤, 湿性重浊, 则病程缠绵, 腰部重着, 衣湿则冷, 则寒邪侵袭腰部, 经气不利,腰部冷痛, 可见外来寒湿之邪侵袭皮肤筋肉, 且长期如此导致病痛 [3] 。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五脏与五体可通过经络进行联系, 当肌体受到外邪侵袭时, 可通过其与经络的联系判断主要损伤的内脏。
由原文可知, 外感寒湿之邪侵袭腰部肌肉筋骨, 而脾主肌肉, 濡养四肢筋脉, 乃仓禀之官, 在寒湿型LDH 的病情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若脾胃功能受损, 四肢肌肉失于濡养, 人体正气不足, 则易使腰部肌肉疲劳, 加重患者痛苦 [4] 。 肾着汤由干姜、甘草、 茯苓、 白术组成, 干姜可温中燠土, 茯苓甘淡利水渗湿健脾, 白术苦温可健脾燥湿, 甘草调和诸药, 兼以止痛, 同时白术、干姜在治疗寒湿腰痛时,还具有“主风寒湿痹” , 散寒除湿以通痹的作用 [5] 。
此条经文, 所用之药意不在补肾, 而在温中燠土,尤在泾曾评论此原文, 认为其病仅在肌里而尚未伤及脏腑, 其不在肾脏, 而在肾之外府(腰) ; 因此,可从脾论治寒湿型 LDH。
2 脾与肾生理关系
脾为后天之本, 水谷之海, 运化水谷精微可充养肾精, 肾为先天之本, 先天为后天之根, 脾的运化有赖于肾阳的温煦及推动; 因此, 先后天相互资助, 先天可养育后天, 后天可补益先天, 肾脾互济,相互资助 [6] 。 人体正气受于先天而赖于后天, 由于寒湿型 LDH 的病理特性, 病程大多漫长且病情易反复, 易损耗人体正气, 若仅赖于先天禀赋而忽视后天, 则脾脏充养无力, 预后较差。 《景岳全书》云: “五脏之病, 虽倶能生痰, 然无不由乎脾肾 故痰之不化无不在脾, 而痰之本无不在肾。 ” 脾能运化水液, 上注精微于肺, 下传糟粕、 浊液于肾及膀胱, 而肾主水, 主要调节水液排泄, 且肾阳有温煦之功, 能够促进水液的正常输布, 但其调节功能受到脾的制约; 因此, 两者相互协作以使人体水液代谢正常 [7] 。 邵同珍《医易一理》 认为, 脾为人身之太极, 其他四脏乃从脾演化而出, 由此可知,人之本在于脾; 且现代研究发现, 补脾可促进肾藏精主骨生髓, 可见肾由脾供养, 临床多见补脾方对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8] 。 久居湿地则易伤脾阳,外来寒湿之邪附于腰部肌肉筋骨, 腰部重浊疼痛,但尚未侵入脏腑, 若不治脾, 脾阳受损, 人身之阳气亦受损, 不能温通腰部经络, 加有内湿相合, 则邪气进一步侵袭脏腑, 导致病情加重。 若人先天禀赋不足, 感受外来寒湿之邪直接伤及肾脏, 导致其调节水液排泄失常, 则会助长病邪, 腰部疼痛等症状加重, 此时可培土制水, 若脾运强健, 则肾非正常调节水液受制, 可减轻患者痛苦, 以脾气健运,则肾水得制也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