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2021年,受地缘以及疫情黑天鹅影响,中国创业者出海无疑正在经历前所未有之新变局。时针已经拨进2022年,他们目前的境况如何?有哪些经验和教训值得分享?出海未来是否还有机会?
零态LT特推出出海观察栏目《出海反光镜》,从多个维度记录中国企业出海新征程。本文是该系列第19篇,聚焦比亚迪日本出海路。
8月24日,资本大亨巴菲特首次减持手握十几年的比亚迪股票,减持数量不多,却引发市场热议。无论是市场销量,还是资本热度,比亚迪从未像现在如此“热”过。
从今年4月份宣布正式停售旗下所有燃油车,彻底转型电动化,到接下来连续四个月月销突破10万辆大关。屡创新高的同时也成功超越特斯拉,拿下全球新能源车上半年销冠。每一步可谓都走得都十分正确且坚定,一时之间比亚迪在国内市场风头无两。
事实上,早在7月21日,比亚迪就曾在东京召开发布会,宣布正式进入日本乘用车市场,并亮相了元PLUS、海豚和海豹三款电动车型。其中,元PLUS预计于2023年1月发售,海豚和海豹预计分别于2023年年中和下半年发售。
日本汽车市场向来被认为是难以攻克的领域,以丰田、本田、日产等为代表的本土品牌长期占据着超九成的绝对市场份额,比亚迪有何底气做出这一选择?为何会选择这个时间点进军日本市场?
01
出海
比亚迪从未停歇
“汽车出海”对中国车企来说并不陌生,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车企就开始布局海外市场。
在竞争力上,中国汽车很长一段时间停留在“高性价比”上;在地域上,发展中国家仍是主阵地。乘联会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车企向海外市场出口新车201.5万辆,但出口地多为非洲、南美洲和中东等新兴市场,出口车型也集中在中低端定位上。相比之下,比亚迪是现今唯一进入欧美日韩汽车强国的中国自主品牌,不仅在全球纯电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海外市场对其认知度,也高于其他中国汽车品牌。
早在2010年,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就表示:“新能源车的推广应从公共交通入手”。由此奠定了利用巴士建立立足点、进而拓展乘用车业务这一模式,并且成为比亚迪在海外市场一直采用的销售战略。
2013年,比亚迪K9纯电动大巴通过了国际上审查最为严格的认证体系之一,即欧盟整车认证(WVTA认证),标志着比亚迪电动大巴拿到了进入欧盟国家的“入场券”和无限制自由销售权。当年7月,荷兰阿姆斯特丹就向比亚迪定购35台电动大巴,成为当年欧洲最大的纯电动大巴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