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打也没关系,总好过一个人孤零零地活着。”
这是《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主人公松子多次被男友打至全身伤痕时,用来宽慰自己的话。同城交友孤寂男女
由于童年无法得到充足的爱,松子成年以后就把人生寄托在了谈恋爱这件事上,即使被诬陷、被打、被欺骗,她仍然不离开伤害她的男人们。
她在恋爱中不顾一切地付出与交付,就如同她童年想尽办法博爸爸一笑。
不幸的是,她到死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痛苦的真正缘由,因此到死都只能够不断重复。
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关系始于早年——它们来自于我们的老师、导师、朋友、父母或养育者。长大以后,我们人际关系的一些方面往往与我们在孩童时期所习得的有关。
有一些养育者本身具有安全的依恋风格,他们会出于信任、脆弱、真实和自我关怀的角度向孩子展示出健康的行为;作为孩子,我们也会相应地去学习和模仿这类行为。
而相反,如果养育者具有较不安全的依恋风格,他们所展示的行为就更有可能基于他们自己的伤痛,在无意间影响孩子依恋风格的形成。
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孩子如何被养大——即父母采用的教养方式——与其罹患压力障碍或者创伤相关的人格障碍(如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概率之间存在关联。
父母采用的教养方式和他们在育儿中展现的依恋风格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这些因素包括环境中的偶发事件、遗传和潜在的虐童代际传递等。
如果养育者还在与他们自己未愈的创伤或依恋伤痛作斗争,他们可能会虐待孩子。
研究表明,相比被未患障碍的养育者抚养的青少年样本,由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父母抚养的青少年,有93%经历过虐待或凌辱。
这些青少年中,多达47%的人承认他们在早期受到的虐待会令他们也虐待自己的孩子。
同样,父母患抑郁症等因素也与父母实施虐待行为有关,而且会使他们的孩子长大后患抑郁症的风险增加。
因为有包括个体差异在内的许多因素起作用,所以在有害的养育方式中长大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会继承依恋创伤,也不意味着我们一定会罹患其他障碍(如边缘型人格障碍)或人际关系受到负面影响。
一、什么是依恋创伤?
简单地说,创伤被定义为我们的遭遇引起了严重的情绪痛苦,而我们的自然复原力和能力却无法应对这种痛苦。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与孩子的联结出现了断裂,创伤在依恋中产生。
这通常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