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又一个的断裂发生,却没有得到修复,这往往让孩子产生困惑、愤怒、被忽视和被抛弃的感觉。
最后,在没有社会支持的情况下,孩子的自我认同感会受损,这往往使他们在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中容易出现类似的创伤模式。
倘若养育者和孩子之间存在一个安全基地,那么依恋的断裂通常是可以得到修复和纠正的。这对父母和孩子来说,都会是一个彼此都受教的时机,之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联结还可能更加牢固。
二、依恋创伤与我们的成年自我
如果我们经历过依恋创伤,它就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依恋风格在三岁前就已经形成了,且通常比较稳定,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如何依恋他人也会依照一个稳定的模式。
我们可能不会意识到那些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正在无意识地指导着行为,但在成年关系模式中,我们也许能看见这些需求。
当自我意识不完整时,我们就无法基于它来弄清楚“我到底是谁”。如果不了解自己是谁,我们就有可能在成年人际关系中重复那些依恋伤痛。
我们可能会冲动地从一种关系跳到另一种关系,试图“找到”自己。
我们可能有过动荡不安的友情、变来变去的爱好、或者随心所欲的兴趣。
虽然这些创伤的再现通常是无意识的,但它们越是没有被修复,这种再现就越是会损害自我意识。
三、创伤性联结(“推-拉关系”)
未解决的童年依恋创伤往往在成年关系中表现为以下主题:
- “创伤性联结”
- 对未解决的核心创伤的强迫性重复
精神病学家、研究者和创伤教育家贝塞尔•范德克(Bessel van der Kolk)解释说:
“许多受过创伤的人似乎会强迫性地将自己暴露于那些能令其联想到原始创伤的环境中。”
因此,我们常倾向于待在那些让自己感觉舒适和熟悉的环境中,即便它们延续了我们的创伤。
例如,我们可能曾经在关系中不停“追逐”,这是一种通常与依恋创伤和对被抛弃的恐惧有关的行为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我们会发现自己被拉向关系(“追逐”)以避免孤独。这些关系可能发展得非常快,并带有“理想化—贬低”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