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秋雨一场寒,转眼快到秋分。俗话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在这个丰收的季节,金色的水稻,象征着季节的变化,我国很早就以“秋分”作为耕种的标志了。汉末崔寔在《四民月令》中写道:“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中薄田,秋分中中田,后十日中美田。”

在我们的二十四节气里,每一个节气都有属于它的仪式感。
秋祭月
“春祭日,秋祭月”,秋分的时候,人们用一方桌子,摆上月饼和各种贡品,称之为“祭月”,这是中秋最早的起源。

吃秋菜
采摘秋菜(野苋菜),预示秋的来到,同时也寄托对秋天的祝愿,所谓:“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竖鸡蛋
“秋分到,蛋儿俏”,在每年的春分或秋分这一天,很多地方都会有人做“立蛋”试验。

秋分风俗习惯是一方面,健康养生更是我们在这个节气的头等大事。秋分有三候:雷始收声;蛰虫坯户;水始涸。
过了秋分,雷雨就少了,天气开始变冷,连蛰伏的虫子都开始封闭洞穴,防止寒气的入侵,一些地方的水面浅,也开始出现干涸。天地都在悄然发生变化,空气干燥,寒气来袭。

秋分已经到了秋天的尾巴,这段时间昼夜温差大,要记得冷了添衣,热了减重,遵循我们身体的感受,自然界的阳气趋于收敛、闭藏。
宜:早睡早起
忌:着风受寒
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附向收敛、闭藏,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

《孔雀东南飞》里面有这样两句诗:“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我们人体的生理活动要适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
因此,秋季要特别重视保养内守之阴气,我们成年人,最佳的睡觉时间,是晚上十点,起床在早上五六点,3点~5点是肺经旺的时间,这时候起床,能够使肺气得以舒展,一天都精神百倍。

现在社会,生活压力大,很多人都点灯熬油,加班加点,呕心沥血,透支了自己的健康,人体是个小天地,有自己的变化规律,这些变化规律可不会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这种规律都是与自然同步的。
我们身体的代谢,产生气血、排泄痰浊,都跟地里庄稼一样,需要应时而动,就像我们前一天喝了水,第二天早起就会上厕所,这说明身体把水转化成津液,而转化不了的废水则会排出体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