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大热闹过后,平台方和片方 PR 出来撒稿宣告胜利,粉丝四处出警刷小表格证明爱豆的作品大获成功,正所谓" 我说赢我就赢,不赢也赢 "。
社畜可能会问,甭管对外怎么吹,平台内部没有衡量体系吗?品牌方不会对投放效果做评估吗?
当可用衡量指标过多时,一个项目总能找出胜利的角度,何况项目各参与方在 " 是否成功 " 这件事上是利益共同体,而作为一切衡量标准的基础数据——所谓流量,造假成本又相对低,于是制造一场胜利,成为上上下下心照不宣的共谋。
说了这么多枯燥的过程与机理,这跟剧集使用顶流又有什么关系呢?
顶流能成为平台决定投资规模的因素,能成为招商的招牌,能轻松带起前期的宣传声势,能让剧集从立项起就风吹草动无人不知。
平台为项目定级,流量是最重要一环:IP 自带的流量、主演自带的流量 …… 品牌商爸爸决定是否冠名是否赞助,流量和知名度更是决定性因素,难道你还指望品牌商爸爸懂内容?平台自己都没几个人懂 ……
比起思考 " 顶流是否符合剧集调性 "、" 会不会让路人产生反感 "、" 演技拉垮被群嘲怎么办 "、" 顶流团队多半会干预创作怎么处理 ",剧集主创更迫切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
项目能立项,能尽可能拿到更多的投资,能早早获得品牌商爸爸的青睐,比什么都重要。
那么问题就不再是 " 要不要选顶流 ",而是顶流愿不愿意选择你的项目了。
至于划算不划算,那都是后话。何况不划算,也可以做成划算。
而这一两年里,很多不使用任何流量明星的好剧集,拿下了爆棚口碑和无数自来水,播放量和热度却怎么都差一口气,上半年的《御赐小仵作》,暑期的《我在他乡挺好的》,最近的《爱很美味》等等。
为什么会差一口气?在观众对演员陌生的情况下,项目的宣传成本就会更高,需要在宣传上想更多的办法,但本身项目投资与宣传预算又受限于非一线演员阵容,是不是有点恶性循环的意思?
不过,它们确实因为绝佳的口碑,取得了大大超出平台预期的成绩,这是另一回事了。
说回正题。
对观众来说,之于电影,虽然顶流的参与能让他们更多途径关注到电影的存在,但在买票这一关键动作上,顶流很大可能会起反作用。
但之于剧集,顶流的参与会让剧集的露出铺天盖地,观众点开来看个热闹的动作几乎不需要成本,甚至可能一不小心贡献了数据,而这,已经是剧集的胜利了。
3
评论困境
那么是不是说,在剧集市场现有的投资与评价框架下,剧集用顶流,百害而无一利呢?
我个人觉得很致命的弊端,这一年多来越来越凸显了。
当剧集使用了顶流,这部剧的剧情是否精彩、人物塑造是否饱满、技术层面表现如何、社会议题有否呈现 …… 都不再是探讨的重点,所有评论最终的落脚点,一定是顶流的表现。
无论你评价剧集的初衷是什么,一切以你对顶流的评价为分界点。
你觉得好?那你肯定是粉丝,不是粉丝一定是收钱吹。
你觉得差?那你肯定是黑,不然就是收黑钱,都不是就是为了流量密码。
这样的深度割裂发生在豆瓣、微博、B 站、知乎 ………… 一切能看到评价的社交平台,彻底干扰了所有正常看剧的观众。大家无法得到正常的评论参考,也无法参与到不受干扰不跑偏的探讨中去,最终的结果就是路人彻底退场,把乌烟瘴气留给乌烟瘴气。
这一切应该归咎于粉圈吗?也不完全。
这几年间,随着国产剧投资规模的节节攀升,剧集品质却一路下滑甚至溃烂。除了纯粹的沙发土豆外,对品质有基本需求的国产剧观众,很难不把怨气发泄在烂剧制造营中最显眼的两个群体:资本和顶流。
资本毕竟是一个统称,渣演技的顶流却是一个个有面孔活生生的人,拿着天价片酬却贡献着与片酬不相称的演技,这不是天然的靶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