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谢明宏
编辑 | 李春晖
最近在短视频看到了小学生上公开课。那种令人窒息的乖巧和一望而知的表演,别说再次身临其境,光是看看就累了。
老师给的信息量极大,同学们的反馈也非常及时,知识密度大概是三年时间整完九年义务的中国速度。累,但是收获也不少,这和硬糖君看《风起洛阳》有异曲同工之妙。精美恢弘的大唐场景还原,外加男帅女靓联手破案,生怕低头看个微信消息就错过了什么紧要线索。
这种疲惫的感觉,上次出现还是在《长安十二时辰》。24 个时辰分配成 48 集,每个时辰都看得人呼哧带喘。雷佳音在坊间上蹿下跳的时候,镜头跟着它活泼得像个猴子,观众追在镜头后面则如同其保持平衡的 " 尾巴 "。
视听语言的极大丰富,是否会影响一部剧的观看体验?或者转换一下,观众能在固定时间内接受 " 信息密度比 " 的上限在哪儿?
从《长安十二时辰》到《风起洛阳》,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国剧也有精品化、不注水、快节奏的呈现方式,但也不得不注意到部分观众的观剧疲惫。(当然,通常我们不是很好意思说出来)
都是马伯庸的作品影视化,也都是东阳留白制作出品。相似的 IP 源头与相近的视听元素造就类似观感,让硬糖君感到这是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看得累,是剧的水平问题还是我的水平问题?
肯定会有人指出这是 " 双标 "。看美剧韩剧快节奏没见你喊累,怎么一到国剧就开始犯懒,是不是被注水剧带坏了审美习惯。
此处当然还有一个数据盲区。那些看《风起洛阳》觉得累的观众,看美剧是不是也觉得累,甚至本身就不是美剧的受众?
还有,觉得累的观众是累并快乐着,还是累着累着就流失了?毕竟《长安十二时辰》就有高开低走的嫌疑,最终我们可大致定性为一部口碑好、营销强但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出圈大爆的剧集。如此大体量的项目,其投入产出比究竟如何呢?
不觉它难看,只叹它很乱。误入马伯庸的叙事迷宫,又究竟该何去何从。
视听语言,享受还是过载?
觉得累,叉出去不要看,是最粗暴的解决方法。这往往意味着剧集会变成 " 小而美 " 而不是 " 大且爆 "。且看同一年的风云剧集,《庆余年》就比《长安十二时辰》的大众化成功一些。
究其原因,倒不是马伯庸的本子输给了猫腻,而是《庆余年》的节奏给了观众更充裕的休息时间。线索案子也在搞,但张若昀和李沁的 " 鸡腿情缘 " 也在续,没事还能和辛芷蕾来个大殿艺术体操。
硬糖君愿意把这些低信息密度的情节,称之为剧集的 " 课间十分钟 "。横向对比《长安十二时辰》,限定时间内破案不然大家都掉脑袋,谁脖子痒给你来点插科打诨的剧情?
这种一以贯之的紧张感,正在播出的《风起洛阳》表现得淋漓尽致。告密者父女进神都,先是一顿激烈的厮杀。王一博来个吃播探店,黄轩东游西荡不知道目的何在,宋茜带着郡主逛街突然遇袭,官军来剿后杀手只剩一个活口……
就像你去玩剧本杀,其余玩家都二倍速念出手里线索,极大地吊起了观众的胃口,随后就是一场节奏几乎无变速的拉锯战。云里雾里的情节大概持续到第 8 集,王一博的三人探案小分队逐渐成型后,才让前期悬念落地。坚持到此处肯定有爽感收获,但也无形中增加了前八集的 " 弃剧率 "。
《风起洛阳》要求观众忠实且一气呵成,但大家很难百分百不走神。黄轩和春秋道的人在马车里械斗时,狭小的空间被导演的镜头拍出了花。时而俯视时而仰拍,时而是画面在黄轩和反派的脸之间对切。一切都在向观众邀宠:" 嘿,你看咱这个镜头语言是不是牛批 "、" 这个长镜头美吧 "、" 这几分钟截图都可以做桌面屏保 "。
匠气太重,过犹不及。在张同学的农村视频都能被大众分析镜头组织的时候,千万不要忽略观众的专业度。最好的状态是 " 我有,但观众感觉不到 ",中间的状态是 " 我有,也让观众感觉到 ",次等的是 " 我没有,观众也感觉不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