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题材敏感,《投奔怒海》在戛纳受到越南阻挠,但还是因为叫好又叫座,使得许鞍华成了"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人物,因而吸引了不少影视大佬的目光。
三、
1983年,36岁的许鞍华签约邵氏电影公司,但很快,她就发现这里的环境并不适合自己,便想着拍一部电影赶紧走人。
然而,原本准备的剧本《人间蒸发》因与编剧产生龃龉,中途夭折。
情急之下,许鞍华想到了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这小说她早就读过,当初在TVB做编导时,就动过改编的念头,只是台里没有同意。
这一次,许鞍华通过老同学的父亲宋淇,拿到了张爱玲的小说改编权。两个月后,剧本改完,张爱玲通过宋淇答复说:"没有任何意见,只有一点,名字不能改。"
许鞍华+张爱玲,按理说,强强联手,这电影很令人期待。结果,电影拍出来后,非但没有"倾城",反而成了许鞍华的"滑铁卢"。
面对各界批评,许鞍华诚恳承认,自己没有找到适合张爱玲小说意境的电影形式,也没有抓住作品的精神内核……
此前《投奔怒海》题材敏感带来的风波,加上《倾城之恋》的失败,使得香港很多电影公司都对许鞍华有了看法,一时都不敢找她拍戏,对她敬而远之。
许鞍华一看风向不对,转身便奔赴内地,拍起了武侠片巨制《书剑恩仇录》。这部由金庸亲自改编的电影,因为片子太长,分成了上下两集,结果票房不佳……
1988年,许鞍华又执导了林青霞、林子祥主演的爱情电影《今夜星光灿烂》,获得了"第2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提名。
两年后,43岁的许鞍华和徐克在胡金铨导演的武侠电影《笑傲江湖》中一起做制片人,她还导演了一部半自传体剧情片《客途秋恨》。
这部改编自许鞍华自己真实身世的电影,有她母亲的影子,却让她和王晶交恶了。
四、
都说艺术源于生活。许鞍华以自己身世为蓝本所拍的电影《客途秋恨》,讲的是一对母女从隔阂矛盾到彼此谅解的故事。
母亲得知后大为光火:"你怎么把家里的事情都用来拍电影,太离谱了!"但最后,母亲还是不声不响地看完了这部电影。
后来,虽然电影获得了"金马奖最佳原创剧本",以及"意大利瑞米尼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导演王晶却奚落许鞍华:"谁会爱看胖胖的老女人的故事呢?"
港媒见状煽风点火,公开问许鞍华如何回应,许鞍华说,"王晶拍戏态度不端正。"
然后,有媒体就写了报道,标题很大,写的是:《开战!许鞍华放话要揍王晶》。
后来,许鞍华看到王晶的一个采访,说最佩服的香港导演是许鞍华和吴宇森,搞得她有点不好意思,后来就不再提及此事,由此为两人后来的合作埋下伏笔。
1995年,许鞍华执导的电影《女人,四十》,再次轰动华人影坛,以小投资收获1402万港币票房,并拿下了金马、金像、柏林国际电影节多项大奖。
48岁的许鞍华,重新站上事业高峰,人气和口碑都回升之际,她又一次将目光投向了张爱玲的小说。
五、
1997年,50岁的许鞍华再次改编张爱玲小说,执导了由黎明、吴倩莲、梅艳芳葛优联合主演的爱情电影《半生缘》。
这一次,许鞍华的想法比拍摄《倾城之恋》时成熟许多,她对原著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电影上映后,助力梅艳芳拿下了第1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