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这个消息后团队成员都表示不服,认为是汇报方式出了问题,想重新汇报,想 " 翻案 "。只有张艺谋完全接受领导的意见,他完全没有抱怨,反而说领导说得有道理,并且安抚团队成员说" 你们要知道,领导不是故意找我们麻烦的,他们的本意不是来难为我们,要把他们当成是第一批观众。"
那个时候距离正式开幕只剩下一年五个月时间,团队成员都很沮丧,一度陷入崩溃。张艺谋则冷静开会,带动大家想出路找办法,并向自己和团队提出要求 " 不论如何十天之内一定要想到新的方案 "。他知道自己这次创作是带着枷锁跳舞,但他想既然这样,那我们不仅要跳,还得跳得更好。
无限风光在险峰,画轴和大规模使用 LED 屏这两个至今都无人能及的创意就是在这个过程确立的,当时不仅得到了奥组委的认可,也解决了团队的情绪危机。
2. 团队 " 罢工 ",领导 " 约谈 "
2007 年 8 月 8 日,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庆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在以往的经验里这个时间所有的大型活动早该落实方案转入排练阶段,而张艺谋仍然还在对开幕式的创意进行着改动。所有的节目编导们都认为时间紧迫,不能再改了,还有几个部门情绪很大,出现了 " 罢工 " 的行为,甚至很多人到开闭幕式工作部张和平部长那儿告状。
为此张部长还专门找张艺谋谈话:" 现在各部门情绪很大,几个组上下半场为什么都撂了,就是他们觉得这个刚弄完你就又变那个了,所以你千万注意,如果没有大的调整,不动;不是非改不可的,就别再改了。"
但即使各方给予这么大的压力也没能阻挡张艺谋创新和改动的脚步,因为张艺谋说" 我们一定要做出全世界都没有的东西,这代表中国人的形象,咱们要对自己做的事情负责任 "。
据纪录片里开幕式核心创意小组王潮歌回忆说:" 创意无期,奥运有期,方案必须得关门啊,一定要确定啊,这样的标语就成天贴在办公室。就这样张艺谋还在改动,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素质,要是一般的人肯定就投降了。
就是领导要求 " 关门 " 就关了吧,底下编导说不行,没有音乐,作曲也来不及了,服装也来不及了,谁谁都来不及了那就这样吧,但他不认,他还要弄,最后也是因为他的坚持才有了这场惊艳全球的盛会。"
3. 大会将至,意外频出
2008 年 7 月,离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正式表演只剩下不到 40 天,演员跟道具、灯光、现场融合在一起是什么样子,除了张艺谋号称自己脑海里有画面,别人谁也不知道。
倒计时还有 16 天的时候 LED 还在抢修,升降台卡住了要重做,2400 套服装要重新做,船桨图案还没有设计,修改量占节目总量的 40%。
倒计时 10 天,李宁的火炬点不着。
纪录片中,张艺谋一直站着,双手紧攥,紧皱眉头,等待雨停。但当所有人都抓狂的时候,他作为总导演得扛得住,尽管心急如焚,还要安慰大家:" 没事儿,一个人的长相气质已定,剩下的不过是化妆而已,既不可能化腐朽为神奇,也不可能化神奇为腐朽。"
临到开幕式之前,张艺谋还在一边做最后的查漏,一边宽慰紧张到爆的大家:" 出点小娄子没关系,不会出大问题,基本拿下来了。"
现在我们都知道开幕式大获成功惊艳全球,但那个时候的张艺谋,面临 4 万人的团队,14 亿人的甲方,世界几十亿的观众,那压力,不敢想象。
要求高,是因为见识广
世界上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家有很多,但能一而再将创造力推到极限的却少之又少,而张艺谋就是其中一位。
惊艳世界的画轴;
整齐划一的击缶;
让人难以置信的活字;
一朵人类共同的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