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所未有的点火方式。
这些都是张艺谋自己想出来的创意,他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正如工作人员对他的评价 " 他睁着眼睛就是在工作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环绕鸟巢的点火创意就是张艺谋削苹果皮时想出来的。
张艺谋不仅创意多脑洞大,而且对创造性的要求极高,因为他说" 我们一定要做出全世界都没有的东西,让 50 年内的模仿者都无路可走 "。
正因为他的这种信念,所以他拒绝打鼓,拒绝使用灯笼这些已经被世界熟知的符号,坚持做世界上没有的东西,而且要做到淋漓尽致。
" 细节,事无巨细,我是这样的导演,所有东西我一定要过,而且不是过一遍,我可以不懂舞蹈,但是我要过三遍,过三遍以上,我要凭我的判断看你的舞蹈我瞧得上瞧不上,你一定要用东西说服我。谢晋导演他说拍电影就是掬一捧水,哪不准就漏一滴,漏着漏着就漏光了,你必须得在各个环节上都严格要求,都不让他漏。"张艺谋在纪录片里这样评价自己。
事实也是如此,在开场击缶的节目中,张艺谋要求击缶的声音要有三成金石之声,团队赶紧请音乐学院做乐器的老师,经过 26 次大的试验,花了半年时间,做了近百个千奇百怪的缶,听了几百种不同的声音,才最终确定。
其他环节也是,方案翻来覆去地修改,他总觉得可以再进一步。
推倒重来,推倒重来。张艺谋坚信不断打磨创意这个过程一定会带来好的结果,甚至他咬牙再三保证不再改的部分,几个月后又被他自己否定重新做。
张艺谋自己回忆时这么说:" 有时候一个理念要经过好几天,但有时候也是睡一觉就没有了,所以我经常是第二天到工作室以后所有人问我,导演,你变没变因为我常常睡一觉到第二天就觉得这个创意不行,有的人还在昨天那激动着,我自己今天就给推翻了,所以我经常被问的一句话导演还变吗?还变吗?我斩钉截铁地说不变了,这个想法太好了,怎么可能变,一变总体什么什么,我自己都振振有词,过三天,又要变,还得变。经常这样。"
直到开幕式前的一个月,张艺谋还在改节目、改颜色、改服装。团队成员都觉得改无可改,没有提升空间的时候,张艺谋反问到:" 我知道越往上越难,这等于是在考大家。当所有的手段都用完之后,设计难道就不往前走了吗?美术就不前进了吗?时装就不前进了吗?建筑就不前进了吗?"
当创意被领导否决后,张艺谋从来没有疑议,说不就不,马上去想更好的创意。当技术上有困难无法实现审美效果时,对于自己想要的东西,张艺谋可以说是不顾一切。
2008 年,卷轴的制作遇到技术难题,张艺谋说 " 尺寸太大可以适当调整,机械易出故障就用手推,但这个创意必须有 ",无论谁劝他都不听。
大面积在地面铺设 LED 是前所未有的,上千人踩踏,下大雨淋水,直到正式开幕前,地面 LED 都没有连续半个小时无故障过,不是这黑一块就是那黑一块,总出现问题。当时所有人都劝张艺谋想个 B 计划,宁可还像以前一样搞团体操,也别一意孤行在全世界面前丢人。
换个人可能就会妥协,选择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表演老套就老套,总比搞砸当众打脸强。但张艺谋不为所动,他宁可边排练边修设备,当即抽调 100 名工程师紧急加班,逼得生产商的厂长现场大哭。
很多和张艺谋合作过的人被采访时都说张艺谋导演要求太高,这是在以前创作中没有过的经历。可殊不知,要求高,是因为见识广。没见过世面的人会觉得这个东西已经足够好,但在张艺谋眼里,可能连及格分都没到。
" 工作狂魔 " 张艺谋
网上有两段关于 " 张艺谋的一天的视频 ",一段是 2008 年张艺谋筹备 " 平昌冬奥会北京 8 分钟 " 时某天的工作状态,一段是 2022 年筹备 "2022 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 " 时某天的工作状态。
2008 年张艺谋的某一天:
早上 7 点,张艺谋参加了 " 平昌冬奥会北京 8 分钟 " 誓师大会;
10 点参与电影《影》的后期配音工作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