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搜索引擎输入 " 毒舌电影 ",在弹出的链接中会很容易看到一句话—— " 毒舌电影的一篇影评已经可以影响一两亿的票房 " ——当年的胡戈,可是因为 " 吐槽了陈凯歌 " 焦虑到连觉都睡不好。
03
" 速食 " 不坏
其实对影片有专业赏析需求的资深影迷一直都在。在满足 " 消磨时间 " 和 " 累积社交谈资 " 的受众之外,短视频时代也仍然出现了以 " 木鱼水心 " 为代表的另类解说博主,他们会仔细剖析影片细节,讲解文案清晰流畅、专业度高,在视频结束时还会对影片进行简短回顾,阐明电影剧情中蕴含的道理,表达自己的观点。
随着平台的用户群像特征逐渐明晰,影视解说创作者群体内部还完成了进一步细分。
比如 " 虫哥说电影 " 解说了许多老剧,在十几分钟的时间里瞄准某部剧的调色、口音或者剧情逻辑进行吐槽;" 瞎看什么(阅后即瞎)" 则以戴上墨镜的男女搭档的棚内主播形式,一本正经地为电影重新设计戏剧结构,从玛丽莲 · 梦露的黑白电影,到科恩兄弟的代表作,再到恩斯特 · 刘别谦的经典之作——用重构的方式将经典名作带入现代年轻人的语境,让现在的年轻人产生兴趣,是 " 瞎看什么 " 最与众不同的地方,他们以精辟的比喻和上头的解说文案被粉丝誉为解说界的 " 文案大神 ",把黑色幽默玩得淋漓尽致。
而讨论到这里,我们其实已经可以把开头的问题问得更加具体:
为什么在影视解说已经足够百花齐放、足够细分的情况下,最简单、最没有信息增量的 "X 分钟看电影 ""XX 说电影 " 仍然非常受欢迎,网民甚至愿意改变自己的阅读习惯来追捧 " 速食电影 "?
答案其实可以很简单:大部分人就是图一乐,大部分短视频用户就是普通人。我查阅了几个知名度较高的论文收录平台,相当一部分论述都认同这个原因,并给予这类影视解说内容消极评价,抨击点则主要聚焦在 " ‘速食电影’是一种对待艺术的错误态度 "" ‘快餐文化’取代了思考的主动性,消磨了耐心 " 等等。
这当然是影视解说类短视频存在的顽疾,但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进入,如今影视解说短视频的大规模崛起,本身就足以成为一个文化事件。
互联技术的发展,无疑重塑了时空观,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众的观影习惯,但影视解说短视频受到更多人的喜爱却不仅仅是因为它迎合了新媒体时代受众的心理预期。
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九成的网友表示看过影视解说,而不喜欢影视解说的占比不到一成。
我了解了一下周围喜欢看影视解说短视频的朋友,他们会说,我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看完整的片子,尤其是我并不能确定那是不是一部值得花两个小时或者几十个小时的作品。" 那我看十几分钟的解说,图个乐不香吗?"
还有一位每天往返于北京望京与顺义的金融从业者道出了自己热爱短视频电影解说的原因,"7 点下班,8 点到家。做晚饭,洗完澡。躺在床上玩手机的时间,有且仅有一个多小时,哪来时间看电影?"
即时性的快乐有必要吗?很有必要。虽然一部分人批评这是 " 假快乐 ",在他们看来,这种愉悦感是空虚的,没有经过思考的愉悦甚至有害于一种文化的发展。但现在的年轻人们,可能没有更多的力气去获得更加高门槛的快乐了。
并且,对于用户而言,影视解说短视频甚至常常是在各平台无意看到的,是在一种纯粹的娱乐休闲的状态下接触到的新的作品,比起历史上任何一种传播形式,今天的互联网短视频传播无疑是最个性化的,是纯粹私人领域的视听,理论上在这个范围内,没有任何单向的权力可以干预用户的自主选择权,也没有任何形式曾经达成过用户接受信息时这样高度的自由。
因此,当人们在批评互联网出现的 " 低俗 " 趋势时,不能忽略早期的互联网参与或多或少仍是中产阶级的特权,一个原来被排除在外的人群如今被迅速吸纳到了这个世界。他们一直都存在,沉默的,没有聚光灯的,他们也在那里,只不过,前所未有的,他们的趣味和习惯在今天被感知、被重视、被推上 " 前台 "。
即使在泛娱乐内容之外,影视解说类视频本身也可以与影视文化形成正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