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娱乐圈怪像又添一个。越来越多的流量艺人,只要有新的影视作品播出,总会看到相关的演技热搜。
话题词条的形容词也开始五花八门——绝绝子、有灵气、炸裂、破碎感、剧抛脸、破防,试图对大众进行洗脑。
但点进去一看,评论区大都是粉丝吹彩虹屁与路人群嘲的激烈交锋。导火索在于,有的热搜所谓的 " 好演技 ",就像虚假广告,甚至达到令人要下反诈 app 的程度,而粉丝还要闭眼夸,难免触发旁观者的逆反心理。
内娱流量艺人营销演技的频率与力度逐渐内卷化,仿佛上个热搜就能增加作为演员的含金量。
可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审美不会轻易被带偏,反倒加深了对流量艺人的严苛审视。
01
热搜式演技," 含水量 " 多少?
在微博搜索 " 演技 " 关键词,会出现一些词条,大部分与流量艺人关联,从顶流小花小生到归国爱豆,侧面反映了流量们是演技营销的 " 大户 "。
随便点进一条演技热搜,以流量艺人为主角的图片、小作文和短视频等各种物料闯入眼帘,俨然一场演技大赏。
喜提热搜的演技,究竟是名副其实还是言过其实,不需要多高深的专业知识,以普通观众的视角就能肉眼可见。
看过流量们的演技热搜,会发现一些被吹捧实则拉胯的演技大致分为四大派系:
一是面瘫式演技派。《致命愿望》里的范丞丞演的裘文东因为 " 白切黑 "、人设由高冷变疯批,他跟父亲争执的那场哭戏被称为 " 爆发力强 ",可表演时除了流下一滴泪和皱眉,面部表情再无任何细微变化,看不出人物此刻的复杂情绪。
《你微笑时很美》里的程潇,也几乎全剧一个表情。即便跟男主暧昧擦出火花的戏,也只是眼睛睁大、嘴巴嘟嘟向下撇。不止路人,就连一些事业粉都看不下去。
二是浮夸派。《相逢时节》里跟对手演员不在一个表演频率的张艺兴,台词节奏、肢体动作和表情的分寸感拿捏失当,此前的《扫黑风暴》他也暴露过用力过猛的类似问题。
《影帝的公主》里的周洁琼,同样被吐槽五官乱飞,无论现代戏还是戏中戏的古装戏,表演基本都是夸张画风。
三是不合时宜切换表情的跳脱派。顶着半永久妆容的鞠婧祎,在《嘉南传》播出时竟出现 " 一个人可以演七仙女 " 的热搜,剧抛脸的宣传噱头与她以美为先的表演法则严重割裂。角色应跟随规定情境变化的情绪,掩盖在鞠婧祎 " 木头美人 " 的定位下。
《才不要和老板谈恋爱》的黄子韬,也属于这类。本色出演消解了角色维度的丰富性,用自身的下意识反应去表演,在高冷与浮夸之间随意切换。
四是因演多了内核趋同角色导致程式化思维的套路派。《斛珠夫人》的男女主陈伟霆、杨幂,形成了基于肌肉记忆的条件反射表演方式,角色的立体度被削弱。
与热搜货不对板的那些流量艺人的演技,营销水分有多大不言自明。
但有些热搜却能实打实证明流量艺人的演技。
在《长津湖》《奇迹 · 笨小孩》多部影片中表演细腻且直抵人心的易烊千玺,和《亲爱的,热爱的》《余生,请多指教》里表演生活化的杨紫,正是流量与演技兼具的代表。
这类演技营销的 " 含金量 " 相对较高,粉丝向路人安利偶像的底气就来自热搜里的图文和小视频。
02
人均 " 演技大师 ",谁是幕后推手?
流量们不一定都读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的自我修养》,可一点也不妨碍他们变身 " 演技大师 "。修炼之道的核心,在于轰炸眼球的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