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艺人因演技营销成为热搜常客,离不开内外因驱动。
据最近微博发布的 2021 娱乐白皮书显示,转型的偶像里近 60% 选择做演员。竞争压力变大,为尽快在影视圈站稳脚跟,不得不宣传演技。
其中既包含艺人的私心,也有背后经纪公司在撑腰。
要知道,流量艺人的身价跟经纪公司的商业价值紧密挂钩,哪怕明知前者交出的表演成绩单平平,后者仍会在 " 筹码 " 身上砸宣传费去增光添彩,以完成宏观层面的 KPI。
一个佐证是,热衷演技营销的跨界爱豆有一部分来自以偶像练习生培训造星起家的乐华娱乐,如旗下的王一博、范丞丞、李汶翰、孟美岐、吴宣仪、程潇。
上个月,乐华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说明书,指出公司 2019 年 -2021 年的营收分别为 6.31 亿元、9.22 亿元、12.9 亿元,三年间增长率均保持在 40% 以上,净利润分别为 1.19 亿元、2.96 亿元、3.95 亿元。
其中占比最大且逐年增长的正是 " 艺人管理业务 ",从 2019 年的 84% 逐渐上升至 2021 年的 91%。而艺人管理业务包括了艺人 " 商务代言 " 和 " 影视、综艺 " 两大部分。
招股书还提及,艺人管理的不可控要素,例如极度依赖艺人形象、无法掌控观众对艺人的偏好等。
重度依赖流量艺人的乐华,在能力范围内降低潜在风险的一个方法,就是用演技营销为旗下跨界表演的艺人维护口碑和保持热度。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爱豆营销演技是内娱偶像产业发展至今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畸形产物。
可演技不够、营销来凑,很难不让人抵触 " 演技大师 " 这个充满违和感的标签。
与此同时,前后浪夹击,加之 " 流量 " 变成敏感词的大环境,将主攻影视领域的一些流量花生逼出了舒适区。
无论转型或树立专业度,要想在行业寒冬中夯实竞争力的自救行为生效,演技营销是助推剂。
《段桥》的王俊凯、《人生大事》的朱一龙,外形和表演全都彻底颠覆自我,而表明与 " 流量 " 割席决心的直观方式,就是不断营销演技来证明自己的 " 蜕变 "。
至于大众是否买账,见仁见智。就像 # 马思纯王俊凯训练演哭导演 # 的热搜下,不出所料再现粉丝与路人两极化意见的景观。
此外,在影视作品宣传期,片方一般会借助流量艺人为作品引流,主创站台为其演技背书则是营销的标配。
但并非助阵人越重量级,就越能保证流量们的演技有质的飞跃。不到接受观众检阅的最后一刻,答案就未知。
王一博搭档影帝梁朝伟主演的电影《无名》,得到博纳影业董事长兼该片总制片人于冬的赞赏,吊足胃口。
孟美岐在新片中的表演获得该片导演力挺,换来的却是扑街票房和对其演技的质疑声。
一旦揭开营销面纱,发现真容与想象的落差大,受到反噬的不仅有流量艺人,还有那些利益关联者。
日前,人民日报发微博点评,指出 " 一些影视作品制造噱头,只见流量、不见内容含金量,利益先行、唯流量论,对文艺创作产生严重伤害。影视作品过度营销赢不来观众的心。"
流量艺人就像块倒置的磁铁,吸引了 " 同极 " 的赞美,排斥了 " 异极 " 的批评。混沌的舆论场,鲜花掌声与臭鸡蛋从四面八方朝他们涌来。而流量们是躲在资本提供的避风港,还是沦为资本的挡箭牌,或许都由不得自己。
如今,演技营销主要集中在几个方向:哭戏、眼神戏、微表情、共情力、台词,几乎囊括了声台形表。原因不难理解。
一方面,流量艺人希望借此凸显所谓的表演信念感和 " 真听真看真感受 " 的体验派方法论,但殊不知自欺欺人或盲目自信,会更加暴露短板,授人口实;
另一方面,自诩为 " 高光 " 的演技片段被浓缩剪辑成短视频或制作成动图,这些符合碎片化传播规律的物料,通过微博等社交平台和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能快速吸睛并打入下沉市场。
且不论引发好评或差评,有关注总比影视作品悄无声息收官要好,至少能证明流量艺人的演技在公共空间具有讨论价值,营销目的之一便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