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假复工已两天,你们还好吗?
反正飘再次无悬念地患上了 " 节后综合症 "。
无精打采,郁郁寡欢,失眠脱发,兴致缺缺 …… 唯独食量不减。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
不、想、上、班。
多亏一档宝藏节目,令我重新 " 活 " 了过来。
别误会,它丝毫没规劝 " 别再摸鱼 "。
而是用一些真正 " 活 " 与 " 野 " 的思考,在我快要忘记 " 怎样真正自由地思考 " 的时候,拍了拍我的脑袋:
别急,我们永远踏在时间的长路上。
别怕,我们本就活在不确定之中。
今天,就来聊聊这位特别的它——
《文学的日常》第二季。
作家
这是一部以作家为主角的纪录片。
这题材,大概也注定了它不会是大众眼中最 " 好看 " 的那种节目。
作家这个职业,在一般人眼中总是自带距离感。
哪怕是文字工作者的飘,提起传统文学语境下的作家,首先想到的也是 " 敬畏 "。
犹如阅读一些经典文学作品中,大段的景物描写与人物心理。
那敬畏,来源于作家们的 " 勇 ":
不会特意迁就和取悦读者,也不会特别在乎读者的迁就与取悦。
《文学的日常》第二季中,也有股这样的 " 勇 "。
它就像一篇最自由的散文诗——
每集都没有特别的主题,没有特定的目标。
有的只是一个地标,一个去找朋友的文化人,和另一个除了写作和睡觉大部分时间都在思考的作家。
可以说,它描绘出了飘理想中的作家日常。
够美,够浪漫。
比如两个人坐在山坡上,对着同一个远方。
一人纵声而歌,另一人轻轻一句:
" 风声给你鼓掌了。"
比如大伙围坐在篝火前,兴致来了,一人弹起琴。
于是大家跟着一起唱,唱的是老歌《女儿情》。
很悠扬,但又不会太过热闹。
别误会,节目中作家的日常可不仅仅是文艺气息的 " 美 "。
它还是够 " 野 " 的。
刘亮程会边嚼着野草边说:
" 山野中要学会吃,吃草跟着猪就没问题。羊不行,羊吃的你嚼不动。"
于是飘这样在城市建筑物里长大的孩子,瞬间明白了怎样才算 " 懂得一片土地 "。
它也是够 " 真 " 的。
李修文和韩松落走过一片杏花林,感叹美景。
通过和杏林主人的聊天,得知 " 这片杏树准备都砍了,赚不了钱 "。
难得的是,他们没有高高在上地指责 " 多美呀,你们都不懂欣赏 "。
而是边走边淡淡地聊:
人民和美,本就有深切的生产资料上的联系。
看《文学的日常》第二季时,飘看到这些作家最大的感受,是 " 生机 "。
他们实在太生动了,太可爱了。
刘亮程说自己的书写得越好,越没人看。
说罢笑起来,那笑里有失落,但更多是得意。
于坚在建水讲述了对 " 时间 " 的体悟。
讲完他忍不住自我夸赞:
我这句说得好吧!
接着又指着摄像头:(刚刚这句)剪掉啊。
韩松落给李修文拍照片也很逗趣。
一个指挥另一个坐在草垛上,拍完又笑话 " 像老一辈 "。
被笑话的还挺在意,嘟囔着手都不知道往哪放了。
看节目时,飘又想起了学生时代对 " 作家 " 这一职业的向往。
我问自己,当我向往 " 作家 " 这个职业时,我的向往究竟可以被拆解成哪些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