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结束了,害怕延绵不断的核酸,终究没敢出去玩。
然而根据文化和旅游部的消息:
尽管同比减少了 30%,却也是蔚为可观。
为什么在疫情依然严重,出省如此繁琐的情况下还有这么多人跑去旅游?
Sir 想起于坚的一句话:
因为——
是空虚吗?
还是天性上的爱凑热闹?
Sir 也不想三言两句地下个结论。
但确实在某个时刻,看够了电脑后,迫不及待地走出格子间,想看看路边的绿色。
也确实有某个时刻,躺在公园的草地上,看着缓慢摆动的树叶,我们希望时间,可以过得再慢一些。
现代人的精神焦虑?疫情之下人们的困境?大概都不足以完全说明这个问题。
或许看完这部纪录片,你能找到答案——
文学的日常 第二季
拍出了播放量破 5 亿的《早餐中国》后,导演王圣志大获成功,但他却说:
100 集,5 分钟,能破 5 亿,可 10 集,50 分钟,一定惨绝人寰。
这次,他就偏要干这 " 惨绝人寰 " 的事。
每季 6 位文学家,由老朋友作采访者,来到他们故乡,聊聊文学与日常。
这便是《文学的日常》的所有内容。
文学?谁关心呢?
但新疆天山脚下、云南建水小城、香港湾仔街区、四川成都草堂 …… 似乎可以当个旅游节目来看?
Sir 想说的却是,看完这节目,我总算搞明白心里那种不安和空虚的来源了。
01
鲜活的大叔们
先聊一些轻松的话题,听说最近有人想到了变成千万富翁的方法,一看,是陈晓卿说的:
好吧,Sir 看了看银行户头,这小目标实现起来还是有那么一丢丢困难的。
但有一说一,这几年的纪录片越来越多,文学纪录片也不少。
《牡丹还魂—白先勇与昆曲复兴》,豆瓣 8.7。
《掬水月在手》,也引起过不小的讨论。
《但是还有书籍》,每一部出来都是超高分。
更不用说绵延了许多年,拍了无数部的《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了。
文艺复兴?
你想多了。
联想起余华的那句话:
有人为我辩护说
那么大年纪了
还在继续写就不错了
然后还有读者说
天呐 他还在啊
我以为他不在了
或许文学和文学家,常常是被我们忽略的群体。
毕竟,文字的尽头是视频。
写作的尽头是卖课 ……
这些纪录片 …… 很多时候也只是,帮助我们 " 假装认识 " 这些文学家的便捷手段而已。
看文学纪录片,当然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那些写作者。
比如《他们在岛屿写作》关于痖弦的这部,豆瓣首页的短评也正是 Sir 的心声。
而《文学的日常》呢?
当你看到 " 湾仔之狼 " 马家辉,带着采访者焦元溥,在湾仔区入夜时,来到一家港式火锅店。
还在路边,就介绍过去港产片拍黑社会,都来此取景,因为旁边就是九龙城寨。
Sir 一看到门脸,立马想起,这不是杜琪峰的《PTU》嘛!
听他介绍焦元溥时,更像是大哥带小弟认人,江湖气场,自然四溢。
那江湖味,让我们对他的认知更加鲜活了。
但这终归是文学青年群体的狂欢,然后呢?
其实我们更多的,是在这些时常思考人生的人身上,来思考自己的人生。